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你的父母为什么很难被《你好,李焕英》打动

你的父母为什么很难被《你好,李焕英》打动

时间:2021-02-23 10:45:19 来源:互联网

因微信公号改版,防错过我的推送,请星标我~

01

春节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就是贾玲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现象级表现。

这部电影已经成功逆袭了《唐人街探案3》,即将进入50亿票房俱乐部。

但是,我不止听到一个人吐槽,好不容易拉来的父母,对李焕英无感。

我妈妈也是其中一位,尽管她是主动要求看的——来自她的朋友推荐,效果远好于我的推荐。

虽然在看的过程中,她不时被各种笑点逗乐,也在煽情的高潮部分有所触动。但最后的总结是:

“还可以,有点意思,没有说得那么好”。

多少有点礼节性赞许。

作为陪我妈一起看完的人,我大概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相比于激动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辈,对“李焕英”感觉一般。

因为我也是80后,和导演及主演贾玲一样。

贾玲出身于1982年,另外两位主演张小斐和沈腾分别出身于1986年和1979年,勉强都算同时代的人。

但或许,80后并不应该那么了解1980年代。

02

我对80年代不多的印象是绿色铁青蛙(1s)、直接拿勺子吃的麦乳精、故事磁带里的老山战事等。

至于那些极为符号性的标签,如1984年和88年两届奥运会、女排、聂卫平、霍元甲等,还有时代大潮的各种风起云涌,我反而没什么印象。

理由很简单,我那时太小了。

80后印象最深的东西,应该集中在1990年代和2000年初,这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

比如98年世界杯,应该不会在80后的记忆中缺席。组成80后记忆核心的那些日本动画片,国产电视剧等,也都要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各地播放。

所以,“李焕英”里的1980年代,极为美好,也可以感受到非常努力敬业地做着各种器物复原,显示了中国电影工业化能力的进步。

但这种美好,终究是一种符合80后乃至90后(以95前)为主,对1980年代的美好想象的滤镜,那种“我的爸爸妈妈”最美好年华的滤镜。

但那个充满庐山恋、青山绿水、善良热情,革命热情与开放胸怀两开花的1980年代,是不是真符合50后父母们真正经历过的80年代,就不好说了。

我觉得,可能还是有些差距的。

03

而且,对于属于50后的父母们来说,最能够触动他们的年代,也不应该是1980年代。

我妈妈那么多年来不止一次的和我说,这些年她看过印象最深的电影是张艺谋的电影《归来》。

原话是,“我连续看过几次,每次都哭。”

冯小刚的《芳华》,她评价也很高。

1960及1970年代,才是真正意义上,李焕英们的青年时代,也充满了她们的苦痛与欢笑。

从1956年反右开始,到文革结束。政治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恐惧,与革命时代的理想主义,反复拉扯。才是我父母一代灵魂里最深的烙印。

我父亲回忆最多的,是随爷爷奶奶下放到常州的经历,我母亲回忆最多的,也是外公外婆被批斗下放,以及没人管状态下,她和兄弟们在南京相依为命的经历。

当然,他们不仅仅只有批判,也有种种缅怀。要问50后对谁感情最深,很难超越周总理。

但很遗憾,这样60-70年代,恐怕很难以喜剧或者贺岁片的形式展现的。至于原因,就不多说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以【穿越】,这个父母辈其实不太能理解的概念来说,往前穿,在现当代史的范畴里,几乎只有80年代一个选择。

毕竟穿1990年代,和后面的差距已经不大,能做的事,真的就剩下学习郑渊洁,在深圳北京买房之类。

再往前穿越,只有全国大串联这种混乱状态可以蒙混一下。但正常情况下,无论是美帝还是苏修,天上掉下个人,不是南面的特务就是北面的特务……

这真不是抖机灵,很严肃的逻辑障碍。

所以,80年代最合适,最重要的是,已经改革开放了,今天所有的价值观放到当时,虽然违和,但并非完全不能接受。

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仔细琢磨,“李焕英”,确实是一部属于80后的独有自白。

作为一个年龄30+的群体,

在思想上,回归到更珍惜家庭和亲情的范畴,这当然是一种保守化(保守不是贬义概念),但保守化本来也是正常的。

在社会价值观上,最明显的点就是选择大于努力,心急火燎要让母亲嫁给厂长的儿子,这是多少80后及90初社会挫折后最大的感悟啊。

真的,这一刻,孩子成了催婚的老母亲,母亲成了嫁给爱情的小年轻。

所以,某种程度来说,在欢声笑语以外,也充满了丧感。

对贾玲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早早的与母亲分离。

对于更广大的80后乃至也逐步进入30状态的90后来说,

“本该三十而立却不能立,四十不惑却更多惑”,

最后只能感慨,还是嫁给厂长的儿子或早点去深圳就好了吧。

时代浪潮就是这样,浪打浪到最后,只能求助于神秘主义(穿越),自古如此。

04

本文确实不是一篇批评李焕英的文章。作为一部商业片来说,很了不起,值得鼓掌。

对因为疫情元气大伤的电影行业来说,确实没有比赚钱更有价值的事了。

从具体的人来说,很少有人不喜欢贾玲,据说她在娱乐圈也是人品很不错的人。而沈腾、张小斐等都是我喜欢的演员,电影的三观也无可指摘。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年国内热播的所有电影,要么采取了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要么采取喜剧小品风格(李焕英也是改编自一个小品),在可以源源不断产生40、50亿票房的今天,写实又能打动人的故事(当然有)好像也不多。

多少还是一种遗憾吧。

关于亲情,最近还有一部小众作品叫做《孤味》,值得推荐。

而这些年我看过最伤感的电影,还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太丧了。很适合在电影院里一个人看,痛哭一下。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人真是一种复杂的生物。

一边鄙夷一些早已走形畸变的“孝道”,一边又渴求亲情。

这也许是“李焕英”会被80后和90后如此追捧的缘故。

05

最后,不要忘记,“李焕英”,一代人最在意的,不只我们,还有他们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

即使他们大部分已经不在了。

作为子女,我们经常琢磨或烦恼于,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但其实我们经常忽略,我们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儿子和女儿。

关注这一点,会帮助你们更好的走进她们的内心。

这是我作为她们子女的一点小小的感悟。

如果你喜欢本文,可以点赞评转

会让更多人看到

标签: 父母 为什么 你好 打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