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哪吒、刺杀小说家……搞“电影宇宙”真的有必要吗?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陈晨
自漫威电影宇宙模式获得成功以来,“电影宇宙”被看做票房吸金大法,大大小小的影片都希望赶上这趟车。
日前,华策影业宣布将全力开发《刺杀小说家》所延伸的“小说家宇宙”。此前爆红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哪吒之魔童再生》和《姜子牙》也都暗示过推出“电影宇宙”的可能性。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国内电影市场,“电影宇宙”是否也即将沦为前几年的“IP”一样空洞的时髦词汇。搞“电影宇宙”,谁都行吗?
宇宙模式,制霸好莱坞十年
一般来讲,电影宇宙需要独特的世界观、无限延展的故事和人物框架,以及可以彼此之间产生联动的作品。典型代表是漫威电影宇宙和DC扩展宇宙。
电影宇宙不等同于常见的“系列电影”,但可以包含多个系列的电影。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尽管有八部作品在先,但因故事和人物主要集中在主角哈利·波特身上,因此只能算是“系列”电影。直到近几年《神奇动物在哪里》及其续篇《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推出,“哈利·波特电影宇宙”才算正式确立。
漫威从2008年开始布局电影宇宙,以《钢铁侠》为开端,在此后的13年里一共推出23部电影,全球累积票房突破200亿美元。其中,《复仇者联盟4》更是登上全球影史票房冠军的宝座。“漫威宇宙”是该商业模式下最成功的一个。
漫威的老对手DC看出电影宇宙的前景,也迅速做出反馈。2011年华纳推出DC电影宇宙的首部电影《绿灯侠》,无奈最终口碑票房双输,开启了DC宇宙“一步错,步步错”的十年。对抗《复仇者联盟》系列的《正义联盟》更是连成本都没有收回。尽管近几年《神奇女侠》《海王》等单人电影成绩尚可,但这些超级英雄却难以形成真正的“联盟”。
好莱坞其他电影工作室在2014年左右开始大范围其尝试这一商业模式,如今有十余个电影宇宙亮相。除了占据优势地位的漫威和DC,还包括哥斯拉的“怪兽”宇宙,温子仁的“招魂”宇宙,以及情况类似“哈利·波特”的“星球大战”宇宙。据统计,近十年时间,“电影宇宙”模式下的作品已经占据了好莱坞真人电影分量的80%以上。
本土宇宙,版权问题最大
再回过头看中国电影。
此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大卖,隔年,出自同一制作团队、同样取材自《封神榜》的动画电影《姜子牙》也登陆院线。两部作品在人物和情节上彼此勾连,让观众不禁期待起构建本土电影宇宙的可能性。
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封神”自带文化背景,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片打开知名度,加上《封神榜》本身独特的世界观和无数的人物故事,看起来似乎适合开发电影宇宙模式。考虑到还有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未来真人电影与动画电影联动也不失为一种尝试。
但也有观点认为,不同于漫威、DC改编自家漫画,《封神榜》等神话属于公众资源,没有版权保护,电影宇宙一旦成功可能马上会被复制。
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也曾被视为开发电影宇宙的好材料。尽管有版权保护,但因该系列作品版权分散,无法整合成统一的世界观,操作起来也是难度颇高。至于近些年被营销火热的陈思诚“唐探宇宙”,目前还仍旧停留在“系列电影”+网剧的程度而已。
尽管“电影宇宙”在电影市场还是香饽饽,然而对于观众来说,冗长的布局,新鲜感的消退,让这一模式的发展空间变得十分有限。尽管漫威眼下还有《黑寡妇》《永恒族》等多部电影计划,但《旺达环视》《猎鹰与冬兵》等剧集的推出,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宣布了院线电影宇宙之路已经可以看到尽头。
再看《刺杀小说家》,纵观春节档八部影片,本片票房成绩并不突出,耗时五年票房只达到10亿;并且目前有且只有一部作品,甚至难以构成“系列”。《刺杀小说家》这次搞“电影宇宙”,似乎营销成分更重一些。毕竟留给电影工作者埋“草蛇灰线”的时间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