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导演金基德:喜欢他的人不能自拔,不喜欢的人嗤之以鼻
金基德:一位不易理解的“独行”导演
作为观者,我不能说我完全理解,金基德半抽象电影,所塑造和向观众展示的,他认为的世界,在大众看来,一些异常和不易于展现的事物,金基德却可以尝试,用很多新的方法去突破它,甚至将它用电影的方式展现出来。
但是同样金基德的半抽象电影,所要展现的主题是相对比较极端的、隐晦的,很长一段时间,难被大众接受的,甚至在观看影片时,能感受到金基德对社会的攻击,血淋淋的镜头、毫不避讳的暴力展现,也会给观者在观影时,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排斥,也因此一直在国内受到批评指责和怠慢。
金基德的矛盾、怪异又自闭性格,被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怪人,更甚者觉得他是艺术片导演的一种悲哀,质疑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导演,如此暴力、残忍、毫不避讳的,展现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镜头画面?这些都是令人感到无法忍受和不可理喻的。
而金基德一直以来就遵循着自己认定的原则:“我的电影,都是我在某处强烈地感受到,存在其中的某种趣味,即使脱离电影的驱壳也依然存在,别具韵味,它们是有生活,有人性,有人生的,也许多少都会有些可怕,但我的兴趣就是了解人,希望更加接近那些,有着不同生活的各式各样的人们。”
金基德执着于自己的内心,却也为外在影响作出改变
或许是一直坚持着他的原则,从未有过半点游移,所以也因为这样的原因,金基德的半抽象电影才会让其他导演,或是观者觉得截然不同,独特异类,褒贬不一,这样直接致使了理解他电影的受众人群较少,商业价值也随之减少。
相比一些干练、华丽的电影作品,因为资金的问题,或是一些客观的因素,金基德半抽象电影中,就会存在一些粗糙、不精细的地方。
技术的表现上,也相对来说较为单调和匮乏,同时,也因为金基德的个人欲望,总想让作品尽早的与观众见面,甚至有些独断专行,并且在拍摄时金基德一直坚持,不追求也不关心摄影机的角度,所以他的影片会让人感觉到粗糙和困惑感。
虽然金基德导演执着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但他同时也清楚地明白,目前他的半抽象影片市场,还是相对狭小,他也在试图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或是做一些应对市场的改变,来接近大众。
金基德用自己独到的“半抽象”理论,演绎出完美的电影作品
现状来看,目前的半抽象电影还不是很成熟,也存在许多不能被认同,或是理解的声音,希望金基德在发展和转型半抽象电影的路上越走越好。
金基德将半抽象绘画的概念,借鉴到他的半抽象影片中,并提出了半抽象电影理论,在金基德半抽象的影片中,向世人展示他所理解的世界。
通过独特的主题、角色、空间的设置,以及视听语言方面的半抽象电影风格,来研究展现人性的回归,碎片化边缘人群生活的真实环境,并对底层边缘人物,表现了独特的人性关怀,并通过影片中对人性欲望的展现,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对电影的独特见解。
他自己独自提出的“半抽象”电影理论,新颖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个想法可以开拓一个,新的电影表现方式,金基德充分利用自己的绘画基础,把绘画领域的理念与电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无畏外界评价与质疑,这就是金基德
纵观他的半抽象电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敏感与细腻的导演,在其影片中讲述和探讨着,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与苦闷压抑的心情。
他毫不在乎世人的眼光,而运用自己认为,最能表达的方式来讲故事,在电影中讲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来与观众共勉。
同时,半抽象电影理论应用于电影,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让我们更加看到,金基德导演的才华与能力,他的信念,他对生命的理解,他对人性的描绘,以及对人类自身的救赎,金基德正是以这种方式讲述着他的故事。
如果用一种水果形容他,那就一定是榴莲,只有榴莲才能够配得上他,爱他这种味道,这种风格的观众会爱的至死不渝,即便他和他的作品备受否认和质疑。
而不喜欢他的观众,永远都不可能对他抱有任何一丝好感,对他只有更多低贱的辱骂,和彻头彻尾的否定,金基德同样没有因否定和质疑而改变,更没有退缩,因为他是金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