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好的》口碑同档期最差,是导演的问题也有观众的锅?
想要“讨好”小镇青年,变的越来越困难。
文/一一
“标签化”的现实主义电影。
papi酱电影银幕首秀、《滚蛋吧!肿瘤君》和《后来的我们》编剧袁媛导演处女作、贾樟柯监制。对于《明天会好的》来说,这部电影在外在“辅助”上拥有了很多标签。而在“内在”上,电影更是直接把标签打在海报上,“27岁”被刻意放大、九块九唇膏被广泛讨论,看上去这部为“小镇青年”量身定制的电影,却早早的翻车了。
尽管电影在海报上还有“我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并为此而骄傲”,但因为故事的平平无奇和“贩卖焦虑”的质疑,让其口碑迅速下跌。除了豆瓣可“预见”的5.7分外,猫眼和灯塔观众评分也仅有6.7分,在整个清明档里表现最差。
尽管电影在四线城市的占比达到了47.5%,女性观众的占比达到了82.6%,30岁以下观众占比达到了89.1%,但是对小镇青年的“精准投放”并没有换回满意的回报,反而是在较低的口碑和较大的争议中早早掉队。
打上“标签”不再能讨好小镇青年,这固然是这两年所谓话题性现实主义电影的“一次失误”,但实际上也有着很多非常无奈的背后原因。大众对于《明天会好的》这样的电影变的越来越苛刻,寄希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可以展现“真实”,但又不能贩卖焦虑;寄希望女性主义创作者可以关照女性,但又不能消费女性。
但《我的姐姐》在“社会话题”的争议中还没有成功脱困时,《明天会好的》早就已经淹没在此。大众评论的“社会化”,让现实主义电影需要重新去寻找创作的锚点,而这种过分“抽离的社会评论”对于这类电影来说看上去根本不是一个可能完成的任务。
1
—精准投放—
一部标准投向“小镇青年”的电影。
袁媛此前最为知名的两部作品,一部是《滚蛋吧!肿瘤君》,一部是《后来的我们》。前者一度代表华语电影“冲奥”,后者又是破10亿的刘若英“处女作”。但两部作品更重要的都是主打“现实标签”,观众在前者中看到了“北漂”青年抗击癌症的坚强,在后者中看到了“北漂”男女寻找爱情的果敢。
尽管两部电影各有各的问题,但也在各自的年份里成为了国产片很重要的话题作品。可以看出,两部有着相似背景和相似命题的现实主义电影,让从河南小城到“北漂编剧”的袁媛迎来了自己的人生拐点。最终在导师的建议下,袁媛决定亲自上阵。
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袁媛表示现在回看之前的作品,受制于篇幅、能力和导演的意愿,多多少少都有缺憾,有些地方说教的意味过浓。首次当导演可以放开手脚的“黄金编剧”加上papi酱银幕首秀,《明天会好的》自然拥有着较为不错的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