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道不做“标准导演”
作者 | 陆娜
40岁的陈正道,“出道”17年,拍了11部电影,涉猎多种类型和题材 。曾经国内悬疑片市场尚未建立起观众认知度时,陈正道以“大师”系列开创先河,并在此后的尝试中也获得不错口碑。我们带着好奇试图去探索他是否形成了稳定的创作方法论,却在几次接触中推翻了一开始的想象。
正在上映的《秘密访客》,就是陈正道对于类型的新挑战,他将电影定位为「心理惊悚」,不再追求刺激的反转,而是试图以“拼图”的形式一点点还原真相。但或许是由于绝佳的氛围营造,导致观众过于沉浸而忽略了影片中的很多细节,目前口碑分化较为严重。
陈正道形容自己是一个“好斗”的人,比如喜欢悬疑推理类型,就是因为能与观众在解密过程中相互博弈甚至过招,他也在不断尝试创作新的题材和类型。同时,他的敏感细腻为创作带来了无法标准化生产的情绪和共情力,使得他在追求工业化和类型化的创作中,依然能在作品中带来人物情感的流动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创作,还离不开他长期合作的主创团队。无论是美术、摄影、造型,还是音效、配乐,主创们在各自领域中不断保持最高水准,也都是“爱电影”的人。“我好像真的对标准流程的工作方式有一点排斥”,而他选择合作的主创和演员也往往都具有极高的宽容度,乐于挑战和创新。导演为主创提供信任感和创作的自由,稳定的主创团队也为他带来了忠诚度、每一环节的质量保证,集体创作的成果因此不断丰富、完善。
在陈正道的作品中,关于身份认同、自我价值的探讨和社会议题的关注一直延续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秘密访客》是他回到最初始的家庭关系中,去深度剖析自我的尝试,并将对于家庭的困惑和思考投射到了电影中,“家会让人感到温暖,也会让人感到喘不过气”,“重要的是掌握选择权,面对自己”。
电影中并不存在秘密访客,导演说访客是指观众。镜头下这家人的秘密昭然若揭,探寻到什么决定思考什么,看我们自己。陈正道曾经建议观众,要在心智成熟的情况下面对自我情感的认同,但这次他觉得“可以放过自己,不成熟或者不认同也没关系”。
01 | 拼图
大荧幕中男主人多次为“一家人”分餐,刀叉划动碗碟的尖锐摩擦声总是被强调、放大,从影厅的四周环绕而来,填满观众的耳朵。除此之外,刮桌子的声音、睡梦中的呼吸声等等现实中会令陈正道感到不适的声音也都一一“藏“进了电影。
对于悬疑、惊悚类型片而言,声音是氛围感制造的关键一环,而曾经拍MV的经历使得陈正道对于配乐和音效的运用都有更独到的理解,但这次《秘密访客》的声音设计和他“过往电影完全不一样”,声音指导赵楠、杨江将导演讨厌的声音安插得非常到位,临摹着角色的不安和恐惧。另外,“音乐我是第二次和梁翘柏老师合作,我自己蛮惊艳的,这部影片配乐下得非常满,但不是为了烘托气氛或是煽动情绪,纯粹在表现主角内心的波动”。
为了进一步形象说明,我面前的桌子吱吱呀呀响了起来,随后导演补充道,“气氛紧张时不舒服的感觉会被放大,这个时候我们对声音会格外敏感,假如说今天做了一个不愉快的访谈,桌子摇摆的声音就会放大紧绷感,电影中就选择了这样处理,因为那一家人非常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