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导演黄建新接受本报专访:《1921》是拍给“2021”的年轻人看的

导演黄建新接受本报专访:《1921》是拍给“2021”的年轻人看的

时间:2021-06-13 17:15:05 来源:互联网

图说:黄建新 新华社图

黄建新,无论作为导演、监制、编剧,还是制片人,过去十多年,他似乎与主旋律创作紧密连接在一起。2010年和2011年,他先后执导历史片《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树立起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标杆。他担任总制片人的《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他出任总监制、编剧的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即将上映。

中文系出身的黄建新,在主旋律路上走得稳重又绵远,以至于年轻观众对他在上世纪80年代导演的《黑炮事件》所代表的先锋性知之甚少。

这一次,由他担任监制兼导演的《1921》更是中国电影人为庆祝建党百年精心打造的匠心之作。但他接受晚报专访时却说,“想做,也做成了一些新的尝试。”

人物·青年

问:《1921》与之前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最大的区别在哪?

答:这是一个“人”的故事。相比之前更侧重于历史事件的呈现,这一次我们着力呈现这些一百年前的年轻人。希望观众能真正走进当时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理想和信仰,感受他们的爱国热诚和牺牲精神。

图说:工作中的黄建新(右)

问:看过影片,我们真切感受到《1921》紧扣“青春”两字做文章。演员选择上,不少“一大代表”仍在艺术院校就读,会否担心他们表演上不够成熟?

答:“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不过28岁,选择与他们年龄相仿的演员来出演历史人物,是因为那种“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芒”的状态,那种青年眼神里清澈的光芒,那种不加雕琢的对世界、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激情的感觉,是同龄人才能由衷散发出来的。

时空·视角

问:这次最大的创新,对您来说是什么?

答:我这次想做的是不守物理时间线。我把6个时空剪在一起,建立一个大时空概念,我以前一直爱说一句话,“在电影世界里,现在是过去,现在是未来,现在也是想象时,无论几个时空,其实都是现在时。”我就依据这个概念去组合电影段落,有时候我们还做一些蒙太奇手法,营造愉悦感觉。

图说:1921剧照

问:注意到影片不仅时空转换很快,视角也不断在变化,是怎么考虑的?

答:的确,《1921》它不是以线性为主体的讲述,是多维度的主观化的讲述。我们的视点是来回互换,在谁身上,谁就是第一人称,让观众更容易跟这个人物建立情感上的连接和共鸣。但我要演员“收”着点演。我想做的就是特别富有情感的引导,使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特别有兴趣、特别想了解他们。

信仰·牺牲

问:最想要观众了解的,又是什么呢?

答:我希望《1921》不仅仅给你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它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坚定信仰和生命价值的故事,它是非常厚重的。有青年演员说:“往后的日子,当和别人谈及‘理想’和‘信念’时,我想我能真正理解这两个词的分量和意义。”我想他没有白来,我们没有白拍。

图说:黄建新

问:在1921年“一大”戏份结束后,您转过镜头,相当仔细表现了这些代表后来的牺牲,包括杨开慧的,一直拍到了1947年,然后再继续“中共二大”,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答:因为这些牺牲,是我很想要呈现给观众的。这批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们所怀抱的理想,所做的事情,都不是为了自己。查资料、做剧本的时候,我们一次次被打动、被感染、被触动。我也希望观众看完《1921》能有所触动,哪怕一个很小的触动,都是有意义的。(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标签: 导演 建新 接受 本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