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贾樟柯,名导还是公知?

贾樟柯,名导还是公知?

时间:2021-08-07 01:00:07 来源:互联网

贾樟柯

文 /山河故人

他曾经代表中国站在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颁奖台上,却被国人痛批“卖国贼”。

他也曾被誉为中国社会的手术刀,而如今人们却给他带上了“公知”的帽子。

他到底是时代的良心,还是一味地讨好外国人的卖国贼?

01

1970年5月24日,贾樟柯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县。

当时他的父亲做梦也想不到,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子究竟会闯出怎样的一片天。那个年代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贾樟柯的故乡汾阳县自然也不例外。

无数的新鲜事物出现在了他的生活里。迪斯科,台球厅,电影院都在冲击着少年的认知,多年以后,这些年轻时接触的事务将成为他电影里的重要符号。

沉溺于各种新鲜事物的贾樟柯无心学习,而是终日与和好哥们儿们混迹于台球厅,在那里挥霍着无聊的青春。

原本,他的人生就这样了,和那些狐朋狗友一起,在迪厅的觥筹交错中浪费掉自己的大好人生,然后到了年纪,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女人,潦草地过完这一生。

可贾樟柯不会满足于那样的人生。

02

由于父亲是教师,并且热爱文学,贾樟柯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无形中塑造了他的三观,他在那里见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那时候的他虽然得过且过,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要走出去,离开那片土地,他不想过那种每天八小时上下班的日子。他的人生,应当更加精彩。

天才的光芒是难以掩盖的。十七岁那年,贾樟柯受到山西省作协的器重,表示他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也愿意接纳他作为正式成员。

如果贾樟柯的人生这么发展下去,他或许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中国少了一个天才导演,却多了一个出色的作家。

可命运推着他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在1990年,正好20岁的贾樟柯在看完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后,一切都变了。

他感到这部带你赢比他所知道的任何一种表达方式都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可能性:除了视觉、听觉它还有时间性,可以传达出丰富的生命体验。

从那以后,贾樟柯下定决心,他一定要去搞电影。

终于,数学从来没有及过格的贾樟柯在1991年,凭借美术特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在这里,他将开启属于自己的传奇。

03

来到首都的贾樟柯精神世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惊叹于北京的繁华,用他敏感的神经感受着周遭的一切变化。

物质生活的飞跃让他去拥抱新世界的一切,而精神世界的空虚又让他对飞速变化的现实本能地保持距离。

他时常在北京让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下流连忘返,却也会独自一人呆在空无一人的教室,用写作来怀念自己的故乡。

在北京的日子,电影院是贾樟柯最常出没的场所,他对电影太过着迷,生活费的大头全花在了买电影票上,导致他每个月不得不去戏团扮演猴子才不至于饿死。

饥饿和贫穷是每个艺术家的宝藏,对于贾樟柯来说这句话更是真理。

在无数个因为把钱花在电影上而吃不起饭的日子里,他都会不停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周围变化着的一切,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那段昏暗的日子里,他脑中蹦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种种思考拍出来,让所有人看看呢?

于是在1993年,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开始一些拍片的实践。

04

那时候,北京的三环还尚未竣工,来自天南地北的农民工们每天聚在工棚里谈天说地,贾樟柯每每路过那里,都会感到一丝熟悉和亲切,甚至有时还会从民工中听出山西话。

看着那些每天睡在工棚,为了生计而挣扎的农民工们,贾樟柯想起了他的同学们,想起了他的表兄弟们。他完全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来到北京,即使这里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

于是,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里萌发了,他想拍一个关于农民工的故事,一个被时代抛弃的群体的故事。

就这样,贾樟柯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写完了《小山回家》的剧本。而到了预算方面,整个小组又发起了愁。

为了钱,他只好抛下一个艺术家的尊严,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生的名头,给各种电视剧剧组当枪手。终于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为影片争取来了近十万的预算。

那是贾樟柯最为热血沸腾的日子,就连多年后站在戛纳的红地毯上时,他依然会不由自主地谈起那段熠熠生辉的日子。

当年为了拍摄《小山回家》,整个“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的人全员出动,表演专业的同学客串几个角色,摄影系的同学负责掌摄影机...所有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05

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电影成功拍出来了。喜出望外的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组织了一个内部试映,到场的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这个汾阳小子到底能整出怎样的幺蛾子。

影片开始。十分钟后,走了一批人;十五分钟后,又走了一批人;最后电影放完时,现场只剩下了贾樟柯和副导演。

二人十分失落,副导演将录像带从录像机中取了出来,然后打开贾樟柯的抽屉,将录像带扔了进去,对他说道:“贾樟柯,你再也不要拿出来丢人现眼了”。

可是贾樟柯初生牛犊不怕虎,死活不信这个邪。既然北电的同学们不认同,那他就去别的大学。北大,清华,人大,那么多学生,总会有人欣赏他的。

结果证明贾樟柯是对的。

06

影片中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农民工问题的讨论,是大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在同班一位香港同学的建议下,贾樟柯将这部并不成熟的片子送往香港参加艺术电影展。没过多久,好消息传来——片子获奖了,还有一笔价值不菲的奖金。

小组的成员们在看到奖金后全乐开了花——当初根本没想过这笔打水漂的钱有朝一日还会回来。

分完奖金后,所有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只有贾樟柯一直保持沉默,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绝对不只是一笔奖金。

他想要的,是拍出一部《黄土地》那样的电影,让全世界的人都听到他的表达,让全世界的观众都知道有一个人,叫贾樟柯。

07

标签: 贾樟柯 名导 还是 公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