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巨星的背后:他们凭什么击败好莱坞

巨星的背后:他们凭什么击败好莱坞

时间:2021-09-15 19:15:08 来源:互联网

特技人永远不说“不”...

由魏君子执导,讲述港片武行60年风云岁月的纪录片《龙虎武师》已经上映第4天,票房只有60多万元,排片剩不到1%,预计最终总票房大约一百万元。

该片的出品人之一、魏君子的好友荣超告诉娱理工作室,这个票房情况早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一开始我们就有心理准备,纪录片在影院的成绩一向一般,卖得比较好的几个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尤其又赶上今年暑期档这么个困难局面。

现在大部分年轻观众对老港片其实是很陌生的,讲香港武行的纪录片,这个题材在面对主流市场时相对比较小众。我做了这么多年营销,是可以用一些哗众取宠、夺人眼球的路数去博得更多的关注,但太过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段,有违我们的初心。”

截至发稿前《龙虎武师》的实时票房+微博电影大V推荐度

关注《龙虎武师》上映、并且克服困难找到排片去看了的,基本都是深度影迷,尤其是经历过录像厅、VCD时代,享受过尽皆过火癫狂的老港片所带来的侠义豪情的人。在社交平台上,他们抒发着对港片岁月的美好感情,以及对《龙虎武师》所做努力的赞赏。目前这部电影还没有一条差评,在极小的受众范围内口口相传。

像魏君子、荣超、竹聿名这一群人,都是从资深影迷转型为职业电影人。“我们从港片那里得到过很多美好回忆、人生经验,甚至职业道路都是拜港片所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去反哺港片是应该的。当初做《龙虎武师》这部戏的目的不是盈利,老魏说是‘抢救’,我们都觉得值得陪他一起去做。”荣超说。

《龙虎武师》里那个令人心向往之、却再也不会重现的,是怎样一个电影时代?为什么成本有限的港片能靠搏命让好莱坞折服?一时风头无两的龙虎武师,会淡出历史舞台吗?

拍《龙虎武师》的想法,源于2016年魏君子去参加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的春茗活动,他看到很多从小喜欢的功夫大侠英雄迟暮的样子,不免唏嘘。公会会长钱嘉乐告诉他,其实很多龙虎武师晚年过得都不太如意。

魏君子就说,我帮你们做一部纪录片吧。

所谓“龙虎武师”,内地通常叫武行,也就是动作特技演员。世人皆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这些动作巨星,那么武行在哪里?

——在主角的对面,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招式对决之后,作为对手被主角一一击倒在地、撞到墙上、摔下楼梯、飞出窗外……用于衬托出主角的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或者是要拍危险动作时,武行先上,进行亲身实验,确保安全可行主角再来实拍;

甚至有的知名动作戏桥段其实都是由武替完成的,明星只拍摄了正脸、亮相的镜头。

武行里最厉害的人可以当上武术指导、江湖式班底的老大哥,而最终只有凤毛麟角的幸运儿,能一步步蜕变为名扬四海的导演或明星。

出镜的机会、财富与名望、万众仰慕的角色魅力,通通都属于“角儿”;

随时可能受伤、瘫痪甚至丧命的危险,没有保障的青春饭,巨大的心理落差,只能留给武行默默消受。他们就像是英雄背后的“影子”。

《龙虎武师》里回溯了一些经典动作场面的真实幕后:

成龙在《A计划》里从钟楼顶部掉落到地上、扶着腰哀嚎“原来真有地心吸力呀”的危险戏份,是找了体重差不多的武行火星先来做人肉实验,从四楼高的地方坠落,撞破下面两层遮阳布(作为缓冲),掉到地上。“不知道用几层布可以,一看你还没死,大哥(成龙)就来了。”

截图自《龙虎武师》定档版预告

《黄飞鸿》里黄飞鸿和严振东的仓库竹梯大战堪称经典对打桥段,开拍第一天李连杰的腿就摔断了,没法继续拍摄,为了赶进度,找了熊欣欣、谷轩昭等做武替,拍了整整一个月。因为不同武行擅长的动作不同,有时双方还要互换角色打,在那个画质不甚清晰的年代也没被观众察觉。李连杰实际只拍了几个黄飞鸿正面亮相的镜头。

《黄飞鸿》

洪金宝在《龙的心》里,破天荒地让8名武师从7楼一起跳出窗外,同时还伴有真实的爆炸。地面上有剧组连夜铺的几米厚的毯子,但还是很担心是否会发生人摞人的情况,爆破师都吓得不敢按下按钮。“咔!救人!喊救人不是喊收工……”8名武师全部被担架抬走救治。

截图自《龙虎武师》定档版预告

类似情况不胜枚举。有影迷看完感慨道,小时候看港片以为都是真的,长大一点知道了拍电影是假的;而现在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原来他们拍电影真的是“玩真的”。摔下楼梯,撞碎玻璃、从几层楼高掉下来,从飞车上甩出来……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技、吊不了威亚的年代,都是武行们豁出命去拍的。

在《龙虎武师》的一张海报上,写着“Kongfu Stuntmen: Never Say No!”(动作特技演员:永不说不!)

龙虎武师是一个不可以说“不”的职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胡金铨、张彻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武侠新世纪,催生了功夫类型片的诞生。当时的香港动作电影大多可以分为南拳(咏春、洪拳等,追求硬桥硬马的真功夫)和北派(吸收了京剧武打的写意性,讲究唱念做打的表演性)。

电影《龙虎武师》便从由内地来到香港的戏班讲起,讲到当时香港的几大戏剧学校,以及培养出来的七小福等知名学员,以大量人物访谈+资料画面的方式,大致梳理了龙虎武师的整个发展脉络。

李小龙以标志性的叫声,扎实、高超、多变的身手开创了以功夫明星为核心的新创作模式,他的横空出世掀起了香港和全球的功夫片热潮。然而李小龙的猝然离世也令很多同行措手不及,好莱坞梦碎。

李小龙代表作《龙争虎斗》

短暂的低迷过后,四大班底重新崛起,将香港动作片带入新的辉煌阶段。

为什么武行不可以说不?因为用今天的说法来说,当时是一个极其“内卷”的时代。一个人不行就换另一个人上,一群人里有一个人能完成这个动作就拍,四大班底之间是良性竞争关系,同行会偷偷去看对方的午夜场,回来研究下次怎么能拍出更危险、更刺激的动作。

最重要的是,当时的香港电影人,就要以这样拼命的姿态,去对抗好莱坞的高投资、高技术,吸引全球观众的目光,站上世界影坛之巅。

可以说,一部分香港电影的辉煌,是用龙虎武师的搏命换来的。“没有电影,他们可能什么都不是;有了电影,他们无所不能。”

“四大班底”有不同的风格和长项。

如成龙的成家班风格自然真实,有很多灵活、随机应变的小动作设计;洪金宝的洪家班注重在有限空间内的武打效果,经常有很多危险动作;刘家良的刘家班追求硬桥硬马真功夫,常常是一套复杂连招的长镜头打下来,讲究正宗武功套路的逻辑性;袁和平的袁家班有很多创新性的技巧摸索,等等。

跟很多其他的中国传统技艺类似,武行也采用一种江湖式的班底制。龙虎武师是有基础月薪的,如果受了伤,可以得到班底的照料,休息几个月。

面对极度危险的动作需求时,“大哥”会拍胸脯对武师保证说,“断胳膊断腿,下半辈子我养你!”而武师也通常对带头大哥充满尊敬和感恩,愿意为他们而拼命。

截图自《龙虎武师》定档版预告

那个年代的龙虎武师也是很风光的。虽然不像顶级大明星那样坐拥名利,但起码能有高人一等的收入,一两个月赚的钱就够买一辆车。武行多数文化水平都不高,钱很快就挥霍掉,为晚年贫困潦倒的生活埋下了隐患。

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

时过境迁,龙虎武师们渐渐步入了中晚年。他们很多人过得都不大好,落下一身伤病,也缺乏能维系生活的收入和保障。而习武的人自尊心又很强,很多不愿意被人见到自己落寞的样子。

当年他们做武替的时候,香港的保险公司便拒绝受理,有些武行只能谎称自己是灯光、道具等部门人员,才能买上保险。

《龙虎武师》

香港电影也不复昔日辉煌,影人纷纷北上,与内地的创作力量融为一体。

很多龙虎武师来到内地,有的也去好莱坞闯荡过几年,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带出了很多新的武术指导人才。

时代变了。

现在的动作戏已经不需要真的用血肉之躯去搏命,有威亚,有绿幕,有CG,有特效,一个没有任何武术功底的演员,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可以成为武林高手。在全新的影像技术条件下,几十年前那些偏舞台化的经验多半也派不上用场了。

龙虎武师在努力适应着时代变化。

比如七小福戏班的元德在北京开设了工作室,自己做了导演,拍了《双世宠妃》《绝世千金》古装网剧。在工作室揭牌仪式上,元德谦卑地感谢着投资人们给了他一个重启事业的机会。

《双世宠妃》《绝世千金》

徐克等老牌香港动作片导演用上了最新的特技技术。成龙、甄子丹、李连杰这几位动作巨星,都到了六旬左右的年纪,演员断代现象严重。

多数龙虎武师,那些曾经聚集在油麻地北海街19号谈笑风生的江湖侠客们,已经渐渐消失在了人海中。

作为一部90多分钟的电影,《龙虎武师》对香港黄金年代的动作片做了一次很好的总结。

当然电影不是没有遗憾,比如嘉禾的部分占比较多,邵氏等由于版权原因未能收入,另外也没采访到多次被提及的成龙本人。但整体仍然是对普通影迷的一个较为生动全面的科普,和对老港片迷的一次深层灵魂撞击。

截图自《龙虎武师》定档版预告

影片最后一部分提出并部分解答了“未来怎么办”的难题。

钱嘉乐领导的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依然在坚持为行业培养新鲜血液,这个时代依然有为数不多的有志青年愿意放弃高薪厚禄,愿意咬牙吃苦,跟着白发苍苍的老师傅们学硬本事。

有一个胖胖的男孩,为了温饱不得不一边做房产中介发传单,一边在业余时间苦练功夫;还有一位漂亮的女生,毅然辞掉高薪白领工作到香港追梦,现已成为一名专业女武打替身。

在资深港片迷魏君子看来,龙虎武师的未来在内地。中国内地有大量的人才、资源和广阔的电影市场,可以和香港的传统创作力量进行结合。

希望台前幕后的英雄们都能获得应有的安全、健康、薪酬和尊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新动作类型片能迎来雄风重振、再次惊艳世界的那一天。

截图自《龙虎武师》定档版预告

标签: 巨星 背后 他们 什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