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爆》:刨析影片中的奉献精神
一部电影一场梦,浮梦半醒看人生。(此文原创,抄袭必究,请关注最不专业的讲解员)
昨天简单粗略的介绍了一下刚刚上映的国产灾难片《峰爆》,没想到还真有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看了该片,并给我留言交流了一下观影感受,其中有赞有贬。在我看来太正常不过,任何影片都注定有它受用的观众群体,所以用郭德纲的那句话总结一下“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为喜欢它的那部分人存在的,而不是为满足所有人”。
今天稍加思考之后,感觉昨天的作品并没有写尽性,就索性再深入解读一下作品里的一些思想与精神,算是对昨天影片文体分析后的一些补充吧!地质灾难片严格来说是个相当冷门的选项,尽管之前国产片里也曾出现过如《唐山大地震》这样反应自然灾害的影片,但是真正出现的灾害镜头也就寥寥几笔,剩下全是感情故事。
像《峰爆》一样花了大量篇幅显示整个灾害过程的作品还是比较少的,至少在我印象里好像近10余年里没有。尤其是地震、泥石流的双重危机下,大量百姓的紧急迁移提升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就自然帮整部影片烘托出很好的紧张感。所以即使花费大量时间去反应灾害,也丝毫没有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今天的主题了,影片中体现出来的一些精神思想。16万无辜百姓与一条耗费巨资修建的隧道,孰优?我们看过无数国外的经典灾难片,无一例外的都是一条结局,在利益面前,民众一文不值!似乎保留好精英阶层的利益,世界的秩序随时可以恢复,所以如美利坚这样的西方国家会选择后者,而中国人却集体选择了前者。如果有人对我所说的这种精神持怀疑态度,那么不妨看看这两年新冠疫情期间各国的表现,应该没有第二个国家如中国一样选择不计成本地为全民免费治疗了吧!
所以就像影片中丁雅珺动员大家说的那番话:“隧道毁了,我们就再把它挖通,桥梁断了,我们就再把它给架起来,大不了,就再来一个十年”。这就是中国精神“以民为上”,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永远有人会为了群众的利益选择奉献。
喜欢作品的朋友,留下您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