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用“中国式救援”打开国产灾难片的新大门

用“中国式救援”打开国产灾难片的新大门

时间:2021-09-24 12:45:07 来源:互联网

众所周知,灾难片作为具备视听大场面和观影震撼感的电影类型,是影视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

这种类型片在创作、生产、传播过程中都容易成为热点获得关注。在电影史上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深邃思想光芒、独特审美价值、赢得高额票房的优秀灾难片,比如《2012》、《后天》、《末日崩塌》、《泰坦尼克号》等等。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人在灾难片创作方面也有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中秋档逆势而来的《峰爆》就是国产灾难片的最新的成功案例。

《峰爆》在中秋档上映首日率先破亿,中秋小长假结束后更是以累计票房2.7亿元,大盘占比43%的成绩夺得票房冠军。由此可见观众对于国产灾难片的需求还是很一致的。

01

“中国式救援”的专属国产灾难类型

近几年,“中国式救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荧幕中,比如《中国机长》《唐山大地震》等,都在向观众说明“好莱坞式灾难片”已经不是打开该类型片的唯一方式,东方文明里众志成城的大团结精神,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式救援”新型灾难片更容易使得本土观众以及国际影坛产生共鸣。

例如近期上映的《峰爆》和《流浪地球》《烈火英雄》《紧急救援》等电影共同组成了国产灾难片的类型复合叙事群,将灾难叙事与家国情怀相结合,以国家话语施行拯救的叙事策略。

当影片中出现地震、火灾、疫情等灾难符号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时候,就会通过国家力量的各类拯救行动确立起具像化的国家形象,化解危机,以此消除群体所面临的灾难恐惧,进而建立起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意识。

很多国产灾难片在主题上都承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影片《天火》就是一个完全群像式的中国英雄故事。一场关于爱与勇气的选择,关于父亲和女儿与过去的和解,关于团队的自救与他救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观众可以找到身边某一个人的影子。

从《1942》到《中国医生》《峰爆》等国产灾难片,都彰显的是中国人面对灾难时共济天下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02

从灾难本身的真实感

到聚焦身边的“凡人英雄”

灾难片的内在规定性,必然是灾难场景的呈现,这是灾难片观众接受审美的起点和基础。 但灾难现场的真实营造,则是为了突出绝境救援,救援才是电影的重心。中国灾难片更多的是从灾难中聚焦如何营救,谁去营救。

例如《烈火英雄》的灾难叙事,颇有创新之处。无论是轰然升空的蘑菇云还是狂乱肆虐的火海,以及冰雹般漫天飞舞的燃烧颗粒和被喷射至半空的铁盖种种悚人画面轮番上演,既有近景的特写,又有远处的描摹,整个场面壮观而宏伟,作品在视觉上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感和冲击力,塑造了一群最普通的凡人英雄。没有僵硬的说教,也无过度的煽情,影片依靠着细腻的情感铺叙、真实的细节描摹,就自然而然地打动了人心 。

又如电影《唐山大地震》正是将镜头从一户家庭的故事切入,让观众看到那场地震给那一代唐山人的人生带去了怎样的影响。 或许是事件过于沉重,影片每一处都充满着敬畏,真实的细节随处可见。当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一直为电影中的人物情绪所左右。宏观的视角给予人们的是感动和力量,微观的视角则更多的给予人们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灾难只是背景,最值得看的,永远都是灾难中的人。

好的类型片,从来都是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复杂化、精细化。如今的国产灾难片在质感上越来越写实,并且结合了“集体+个体”的叙事角度,其中表现的个体意义和价值就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文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契合当下这个的时代,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情绪调动和情感冲击

但想要与观众进行有效乃至无缝对接,还是必须要在个体情感和心理体验上实现更高更具张力的同频共振,延续对内的叙事,并做更进一步的探索。期待在灾难片里看到更多丰富立体的“中国式救援故事”,去拓延市场对国产灾难片的广阔想象。

-END-

标签: 中国式 救援 中国式救援 打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