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剧情式演进,沉浸式互动,看《中国考古大会》如何把“考古”…

剧情式演进,沉浸式互动,看《中国考古大会》如何把“考古”…

时间:2021-12-10 21:39:42 来源:广电头条

导读:“考古”正以新面貌走向广泛大众视野。当“考古”摆脱深奥冷门的刻板印象,年代久远的文物将不再遥不可及,厚重的历史也可以鲜活有趣。当然,这离不开传播方式的创新。定位为大型考古类文化节目的《中国考古大会》正以全新的综艺形式打开“考古”。

来源:CMNC—广电头条

文/白芷

2021年,适逢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今年3月,三星堆遗址因最新考古挖掘成果,成功霸屏出圈。“三星堆连拆6个盲盒”“历史书又厚了几页”等妙语评论接连霸榜热搜。

新时代,“考古”正以新面貌走向广泛大众视野。当“考古”摆脱深奥冷门的刻板印象,年代久远的文物将不再遥不可及,厚重的历史也可以鲜活有趣。

当然,这离不开传播方式的创新。

“考古”历来多以纪录片的形式作荧屏呈现,严肃厚重的形象与此有着强关联。定位为大型考古类文化节目的《中国考古大会》正以全新的综艺形式打开“考古”。

“考古”的题材和呈现,在开播之初就对观众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且央视“大会”系列IP一以贯之的制作水准和内容实力也充分赋能这档新节目。

究竟,《中国考古大会》将如何揭秘考古,又会带给观众怎样的视听震撼呢?

「内容版块」的设计与「叙事模式」的建构

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一档综艺的视听呈现,无外乎观众想看什么,要怎样看,以及如何看得精彩等几大问题。一档综艺的制作则是相对应的,满足观众需求的“给”的过程。

当然,《中国考古大会》的诞生并不是一味地“给”,而是在文化综艺的拓宽和引领中,充分考虑“如何给”的问题。如何满足观众视听需求,直指综艺节目内容版块的顶层设计与叙事模式的建构。

《中国考古大会》选取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大考古发现、文化遗存、遗址文物等进行荧屏呈现。以每个代表发现为主题,深挖其背后的故事,进行综艺模式的创意和知识点包装,将考古发掘研究与史海钩沉熔于一炉,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纵观“北京周口店”的节目呈现,其内容整体包含真实考古事件的复原、考古现场的还原、考古过程的解密以及考古文物的解读等几大版块,将遗址及文物的方方面面尽数呈现在观众眼前。

而在串联内容版块的叙事线索,即叙事模式的建构上,节目选拔了不同年龄、职业、学识的文化遗产守护者或爱好者作为“考古推广人”,以挑战不同任务的探秘闯关形式,层层推进节目叙事,穿插融合专家解读、实景纪录等多种形式,建构出多维度空间的交互,将考古、历史等知识融入其中,讲述考古背后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

节目中,演员郑晓宁化身考古推广人,带领两位考古爱好者以周口店遗址中北京猿人化石、动物化石、石器、用火的发现发掘等为线索进行闯关,在“考古观察团”专家伴随解读中,展现了裴文中、贾兰坡等考古科学家在周口店的考古事迹,并讲述了北京猿人的体质结构、解读猿人洞13层地层中动物化石上的石器痕迹和火塘等考古知识。

另外,节目还通过一场舞台秀表演,复现了山顶洞人的狩猎场景;通过“考古实验室”的互动环节,细致解析了山顶洞人的缝补、穿戴等生活方式。《中国考古大会》的如此叙事,不仅创新呈现了考古方方面面的知识,更让知识的呈现生动有趣,具备极强的吸睛力。

「剧情式演进」的沉浸感与

「沉浸式互动」的代入感

根据考古发掘的过程和历史推进的脉络,以考古推广人为载体和角色形象展开叙事,《中国考古大会》打磨出了“剧情式”演进的综艺模式。伴随着考古推广人的探秘闯关活动,节目中的考古历史和经历得以一步步展开并延伸下去,如节目中的“挖脊椎骨”“打石器”“拼头骨”,在“考古实验室”中的“贝壳穿孔”和“骨针刺绣”挑战,尽皆对应了节目的内容呈现和传播需求。

节目剧情式的演进链接了多元化的场景,实现了“今与昔”的跨时空对话,让每一期节目的主题内容转化成了一个新奇的考古故事,观众的视听变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探寻,综艺节目的呈现创造出读小说或看电视剧般的沉浸感。

此外,考古推广人的角色也为观众代入节目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观众将随着他们的视线和脚步在故事中开掘推进,实现沉浸式互动的视听体验。而且,央视总台还为观众视听的沉浸和代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加持。

通过“VR扩展呈现”等技术手段,《中国考古大会》的演播室现场被打造成了一个裸眼3D的考古现场,实现了对真实考古环境和场景的呈现,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收藏在博物馆里的万千文物在节目舞台上彻底生动鲜活。

基于如此视听效果,《中国考古大会》对“考古”的综艺打磨和荧屏创新呈现可谓是成功且具备开创性意义的。观众随着考古推广人的互动代入将更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和代入感,而这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切实地了解考古事件及成果,了解考古背后的考古精神及文化,更可以刷新“考古”的打开方式,培育公众的亲近感,从而对“考古”所囊括的精神、文化的理解、情感和想象力等生出诸多真切感受。

「考古出圈」的文化热与「传统文化」的共生长

破圈出圈,已经是垂直领域细分综艺的重要行业课题。而实现圈层突破,达至广泛大众传播也是诸多此类题材综艺扩大影响力、延续生命力的必要路径。

近年来,伴随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大面积崛起和兴盛,综艺领域也兴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而这股传统文化热离不开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人民文化自信的增强,以及大众在精神文化领域诉求的迫切。

作为圈层综艺,聚焦考古文化的《中国考古大会》的诞生已然拓宽了文化类综艺的版图和边界,而其天然捆绑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属性,必然助其实现节目的出圈。

有人说,前段时间三星堆遗址的出圈和霸屏霸榜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应该有的热度。而《中国考古大会》所聚焦的“考古”是认识国家和民族根脉,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必要途径,那么,这档节目的出圈则将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下时代掀起新一轮考古热、文化热的必然结果。

当然,考古出圈的文化热离不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旺盛生命力,离不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共振,离不开传统文化与广大青年群体的共情。而只有与新时代及新青年群体共同生长,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活”起来,让更新迭代的新受众真正感受到魅力,如此,才会有更多人行动起来,去保护、去弘扬、去传承传统文化,这股文化热才能延续并流传下去。

于此,《中国考古大会》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呈现和其时代生命力的焕发,与传统文化的文化热之间存在必然的互哺共生关系,而两者最终的导向和归宿则具备更宏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中国考古大会》“考古推广人”郑晓宁在节目最后谈及个人感受时,提到了传统文化的“日用而不觉”——“现有的很多传统中,小到一个敲击打磨的动作,大到一种农耕蓄养的文化,其实早在数十万年前就在不断地演化之中”,提到了传统文化的“蓬勃向上”——“因为有了在数万年尺度上生生不息的延续,才创造了如此灿烂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

而当今时代的我们,作为同一演化链条上的吾辈同胞,接受《中国考古大会》的洗礼后,当同他一样自豪,且感恩。

标签: 考古 中国考古大会 节目 观众 传统文化 视听 推广人 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