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忍受一切”,不仅是影片《卓娅》的主旨,也是当今俄罗斯最需要体现的精神

“忍受一切”,不仅是影片《卓娅》的主旨,也是当今俄罗斯最需要体现的精神

时间:2022-01-09 10:37:12 来源:腾讯网

本文导读:

影片《卓娅》之所以是一部佳作,就在于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借助卓娅这个“老英雄”重新提炼出“忍受一切”的民族精神要义。

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故事,不只在前苏联和俄罗斯家喻户晓,连几代中国人也耳熟能详,我和很多同龄人就是听着卓娅的英雄事迹长大的。但就是这样一个熟得不能再熟,几乎不再有创新空间的老故事,却被俄罗斯再次成功翻拍,就有了这部2021年的俄罗斯战争新片《卓娅》。

故事开启的时间,是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的前一天,1941年6月22日。那天阳光灿烂、鸟语花香,卓娅的母亲应邀参加了女儿的中学毕业典礼。在宽敞明亮一片欢声笑语的礼堂中,身着一身漂亮连衣裙的青春少女卓娅与同学兼男友叶甫盖尼翩翩起舞,畅想着未来幸福时光。

随着战争不期而遇,叶甫盖尼应征入伍很快不幸阵亡。18岁的卓娅满怀悲痛,瞒着母亲和弟弟报名参了军,因为德语成绩优良而被分配到“敌后情报群”。“敌后情报群”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训练后潜入德军占领区去执行破坏任务,通过焚烧敌营、剪断电线、爆破铁路线的方式打乱纳粹的进攻节奏。

出征前,斯大林专程来到位于莫斯科近郊的训练营视察。他踱步到成绩优异的卓娅面前,审视着这位由于激动而热泪盈眶的女兵,问她是否感到害怕。卓娅高声回答,“忍受一切,毫无畏惧!”领袖听后若有所思。

虽然第一次敌后任务圆满完成,但卓娅却近距离看到德军士兵被活活烧死,也目睹了队友在身边中弹身亡,情绪倍受打击。中尉告诉她,从战场生还的人都会经历煎熬,唯有坚强挺住。卓娅回到房间毫无犹豫剪去了靓丽长发,从此以“假小子”形象示人,成长为分队的骨干。

在新的任务中,卓娅和两位队友按照计划去焚毁作为德军兵营被抢占的村落,不仅没有成功还与队友失散。在寒冷荒野中流落整整一天几乎冻饿而死的卓娅,下定决心重回村庄完成任务,不料却被加强戒备的德军当场俘获。

虽然被德军缴获了燃烧瓶、识破了破坏队员身份,但顽强的卓娅一言不发。恼羞成怒的德军把战事受挫、后方频频被袭扰的一切怒火都发泄在卓娅身上,对她施以鞭刑,在零下三十度的极寒夜里剥光她的衣服押送她在村子里游街示众,甚至押送她走进每处德军营房,允许士兵们对她施用私刑泄愤。一个晚上,卓娅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德军军官在清晨对卓娅进行了最后的“审判”。为了攻破心理防线,他把之前叛变投敌的卓娅队友拽到卓娅的身边,告诉她,德军已经掌握了她隐瞒的所有信息,现在只要她承认自己的身份,就饶她不死,否则就必须处以绞刑。在队友的哭喊和纳粹军官期待的目光下,伤痕累累的卓娅在啜泣中沉默,始终保持沉默。

早晨,德军把所有村民聚集起来当“观众”,看卓娅被当众绞死。在村民的眼泪和叹息中,卓娅艰难地站在绞刑架下,她环视远处苍茫无尽的原野,用尽全身力气高呼,你们别怕,俄罗斯人从不会惧怕魔鬼……

依照史料记载,卓娅在牺牲前遭受的暴行远不止影片描述的内容,之所以没有完全再现,我想这是基于影片的叙事需要。这部拍摄于今时今日的战争电影,主旨并不是为了渲染纳粹德军的恐怖暴虐,而是借由卓娅的事迹,弘扬俄罗斯人需要时刻牢记的民族精神,所以影片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去展示卓娅被俘后的个人情感变化。

在整个影片中,卓娅始终是个爱哭的女孩儿。与心爱男友惜别时在哭,瞒着母亲报名参军时在哭,面对斯大林表决心时在哭,一个人逃避德军围捕饱受冻饿折磨时在哭,面对德国军官审讯时也在哭。女性的哭泣镜头,固然是每一部电影打动观众的手法之一,但卓娅的哭却呈现出众多的意味。

在家人与爱人面前,是充满纤弱柔情的哭,在领袖面前的哭,是激动自豪的哭,而在敌人面前的哭,虽然流的一样是眼泪,却透着决绝与愤怒。而本片饰演卓娅的女演员,则完美把握住了哭泣在不同场景中的区别,用眼泪告诉观众:即便是一位柔弱女子,也具有强大的承受力与战斗力,不容任何人小觑!

为了塑造卓娅这个早已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影片专门精心设置了四类人物群像作烘托。

第一类是卓娅母亲、弟弟和叶甫盖尼母亲这样的后方百姓。他们出场时光线柔和明亮,象征祖国的光明;第二类是中尉、队友和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武装力量。这些人出场时都被精心补光,多是聚焦正面突出身材的高大,象征卓娅内心的强大力量源泉。

第三类则是被占领村庄中的村民。无论是第一次故意放卓娅出逃的农夫巴格拉季昂,还是被卓娅队友烧毁祖屋的农妇一家,光线虽然柔和却非常黯淡,表情总是游移不定,暗示他们生活在德军铁蹄下当了亡国奴之苦,前途未卜。而作为第四类群像的德军官兵,总是游离阴暗的光照下,处境经常是侧脸侧身或者远景。因为他们是魔鬼,不但血腥屠杀爱国者,还故意制造假报纸散播莫斯科沦陷斯大林逃跑的消息,欺骗民众。

卓娅的形象,恰恰作为前两类群体的代表被投射在后两类群体之中,搅乱了他们本已固化的阵营,在他们的内心产生无法磨灭的震撼。由于目睹了卓娅整晚受折磨的全过程,村民从迷茫动摇中渐渐醒悟,最终在面对卓娅最后的呼喊时默默流下了眼泪,他们的泪水与卓娅的泪水遥相呼应,不是恐惧,而是源于愤怒。

卓娅的忍受,以及她通过忍受展示出不成比例的坚定坚强,让敌人这个看似团结的群体也有了振聋发聩的体验。那位向来以足智多谋文质彬彬著称的审讯军官,照样在卓娅的眼泪面前方寸渐乱,低头不忍直视女英雄,更对自己投身的“伟大事业”产生了怀疑。

为了突出卓娅所诠释出的“忍受一切”,影片专门在片尾处设置了一处场景。在莫斯科会战最激烈的阶段,苏联方面已经在准备转移政府。斯大林站在车站看着一切准备就绪,却突然决定回到克里姆林宫坚守岗位。而他的解释,正是卓娅对他说过的那句话,“忍受一切”!

所谓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影片《卓娅》之所以是一部佳作,就在于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借助卓娅这个“老英雄”重新提炼出“忍受一切”的民族精神要义。

毋庸置疑,这部影片就是拍出来给年轻人,给当代俄罗斯年轻人看的,看一位十八岁少女在国难当头之际如何实践了“忍受一切”,誓死不做叛徒的非凡之举。更重要的是,看一位平民少年如何在半年间就摆脱柔弱和私情,成长为敢于面对强敌的英雄。这个过程,和过程中飘散的眼泪,意味深长、令人深省。

俄罗斯电影人为什么要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因为他们利用三十年时间看清了一切!在三十年风雨飘摇后,俄罗斯主流文化界经历了前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财富被西方掠夺以及连年车臣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洗礼,现在又面对美欧的封锁打压,已经看清了西方世界对自己刻骨的敌视,也进一步意识到,在年轻一代人中重新唤起当年卓娅一代人践行的“忍受一切”精神,是多么的重要和迫切。

在片尾字幕中有这样一番话,“当年卓娅的名字被刻在坦克上、战斗机和军舰上,如今卓娅这个名字依旧命名了很多俄罗斯的学校、街道,本片也是如此。”足见普通女兵卓娅的精神,早已成为俄罗斯各个阶层广为认同的财富。

这种财富,不仅是在冰天雪地立国数百年的俄罗斯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今日俄罗斯重拾信心的精神动力。所以我认为《卓娅》这部影片也完全可以作为国内电影人的标杆,思考一下如何把资本用在有益的题材上,把年轻人从“网红潮”“享乐潮”或者“躺平潮”里解救出来,直面我们必须直面的世界。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标签: 不仅是影片《卓娅》的主旨 也是当今俄罗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