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编剧王小枪眼中的《对手》和自己

编剧王小枪眼中的《对手》和自己

时间:2022-01-12 19:39:54 来源:四味毒叔

文 | 李津平

从谍战文学爱好者到影视相关从业者,《对手》编剧王小枪是近二十年来中国谍战题材风生水起的见证者。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心机重重》、《疯狂医院》等十余部作品,担任《面具》 、功勋单元《无名英雄于敏》、《对手》等多部电视剧编剧。

截止今天,由其创作,郭京飞主演的现代谍战剧《对手》豆瓣评分8分,早前作品《面具》、《无名英雄于敏》在豆瓣评分也分别高达8.9和9.1分。

《对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罕见和大胆的现代谍战剧,你甚至还能从中看到青春、爱情、家庭伦理、悬疑、反腐的剧情,可以说每一个群体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部分。《对手》播出后,社交媒体便掀起了“不要当间谍,会变得又穷又不幸”的讨论,这让相当一部分观众获得了戏剧带来的意外性。

这种对谍战文学的探索眼光贯穿在他的电视剧工作之中,他作为编剧的作品,总能找到王小枪的影子和思路,他投入的个人品牌和资源,结果至今都非常理想。他是中国谍战类金牌编剧、作家,虽有18万豆瓣观众,却一直坚称自己是一个没有粉丝的人。

颠覆传统谍战剧

“我以前从不追自己写的剧,《对手》是第一次。”

《对手》播出时,王小枪看哭了,他和所有演员、观众一样,对这部戏非常满意,言谈中不少对演员的夸奖。

在片场,王小枪从未给过任何表演上的建议。在他看来,郭京飞、谭卓、颜丙燕、宁理四个戏疯子带来的创作激情,已经感染了全部演员,剧本围读会上,他们能够轻易说出某一集的台词,念到有些情节,甚至还会出现生理反应。王小枪说,他们早就进入角色了。

读到第三天时,谭卓的角色进入到痛不欲生的阶段,身体表现出了胃痉挛症状,让剧本围读一度无法进行。这是身为“戏疯子”,入戏其中的重要表现,更是这部剧令人沉浸的缘由。

在专业演员的演技加持下,网络上不少评论用“精彩绝伦”来形容《对手》。作为编剧的王小枪在接受采访时依然很谦逊,他觉得,这部电视剧还有些不够完美——“因为不得不顾及更多现实因素。”

比如,剧中两名间谍的经费紧张,但王小枪也无法解释间谍的经费为什么会那么少。现实中,国安部门曾公开过台湾间谍的经费——十三年仅领160万台币(约39万人民币),但官方也没有公开造成经费如此少的原因。

“毕竟是属于保密工作,所以无法细究。”而剧中间谍之所以一直坚持,在王小枪的解读来看,就是“被逼的”——无论当初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从事间谍行业,只要上了贼船就下不去了。

当然,《对手》也有一些被迫删减,或因现实因素无法完成拍摄的情况,这些都是编剧王小枪的遗憾,但却都不是他能解决的问题。在以往,传统谍战片几乎是靠想象写剧本细节,而这部剧的现实细节已经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大化了。

跨年荧屏黑马

一位豆瓣网友整理了七百余条剧中的现实细节,如燃油车换新能源汽车,紧跟时代;福建宗族观念很重;过期的退烧药;糖尿病人会偷偷躲起来打胰岛素;中年人上厕所的酝酿时间等等。这是相对文艺、素气的故事,但平淡里孕育着巨大的力量。

演员郭京飞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达,作为学院派,《对手》让他找回了初心——专业分析编剧的本事又回来了;作为好演员,《对手》的剧本也好到让他无从发挥,几乎没改动一句台词。

《对手》的现实感太强,观众偶尔会忘记这是一部谍战剧,但王小枪表示,《对手》是严格按照七三比例来写的,谍战剧情能达到70%,“只能说演员的人物塑造太好了,观众对他们的生活表现印象太深刻了”。

人们在《对手》身上看到了属于国产类型片的多维突破,而它也不负众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自12月16日在央视八套播出起,首周收视率第三,第二周第一,第三周蝉联第一。中国视听大数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节目收视分析中,《对手》在CCTV8播出第三周,每集平均收视率1.587%,连续两周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第一。能够看出《对手》凭借着较高的剧集质量以及观众们的良好口碑,从同档热播多部剧集中脱颖而出,成为跨年档观众们公认的良心剧之一。

也可以说,这部戏让王小枪的职业生涯到达了一个新高度,他对题材的把握,对细节的判断,都通过这部戏的精彩画面呈现了出来。

尽管《对手》的成绩优异,但仔细便能发现,大多靠自来水发酵,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该剧的配置都很难与那些拥有最顶级营销资源的剧集抗衡。

说到这里,王小枪举起了例子,“拿我来说,没有唐家三少那种百万粉丝,一听说我要写新作品就会奔走相告,很少有超级IP的顶级营销资源和我匹配。”

在影视行业,能在一部戏既遇见赏识剧本的投资人,还能遇见有号召力、执行力和营销力的演员、制片人和宣发公司,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对于《对手》这样的大多数剧来说,踏实做内容才是生存的常态。

三次合作张海东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需要,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被重视,在新生代急流勇退的浪潮中,摆在中生代编剧面前更大的命题是确认自我价值。

事实上,王小枪已在豆瓣积累了18万观众,但在他的心中,自己仍是一个没有粉丝的人。

“粉丝对于编剧来说是个伪命题,除非像马伯庸这样的具备偶像属性,或《庆余年》这种大IP背后的编剧容易被关注到,剩下的普通编剧没人想要了解。”

好比一堆人打牌,编剧是牌面,演员是出牌的人,导演是庄家,庄家需要让出牌的人结合牌面来往他设计好的路子上走,这样才能赢。而大家在一局的对决中,关注点更多是在出牌的人和庄家如何操作,而很少关注于牌面如何。

“刚写剧本时,我也特希望自己出名,有更大的话语权。”已经写十几年剧本的王小枪,早已深谙编剧圈的生存法则,它同样也是看气运的,任何项目启动时,都不会有人知道这部戏最终能达到什么高度。

而对编剧来说,火起来最快的路不是美名,是骂名。这听上去非常讽刺。

尽管面临着种种难题,王小枪依然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在为观众创造最优质的影视作品。

从《面具》到《对手》,王小枪的谍战题材都有浓重的个人风格,黑色幽默贯穿始终。它们靠着人设新颖、视角独特、台词绝妙、现实性强,三次抓住同一制片方的心,成就了王小枪和张海东的三次合作。

业内人士评价,编剧能和制片人连续三次合作是非常罕见的:

1.项目结果不好,大家彼此抱怨;

2.结果好,编剧就会被抢,剧本费更高;

3.最后,审美和目标一致是挺难的。

在制片人张海东的心中,王小枪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编剧,“创作功底扎实,关注的区间也很宽广,尤其是在现实题材上的钻研颇为深入,而且,他有理想,有情怀,有思想高度。”因《面具》机缘巧合下展开的合作,让制片人张海东与王小枪相识,两个人的审美统一是多次合作的重要因素。也因为多次合作的信任,她敢让王小枪直接写《对手》分集,跳过了写大纲的步骤。

写在最后

直观而言,业内的名气并不是王小枪衡量自己是否是“明星编剧”的重要标准。王小枪以谍战剧见长,也写过一些主旋律题材的正剧,比如功勋单元《无名英雄于敏》,数万人在豆瓣给出了9.1的高分。在2022年江苏卫视的媒体资源推介会上,王小枪与正午阳光合作的《县委大院》也宣布即将开拍。

“我之前发微博,评论数都不超过三个,还有一个是自己。”近年来,大众对编剧的关注度不足,行业对编剧的重视也不足。然而,作为影视创作的源头,编剧的声音却应当被听到。

从行业意义上来说,剧本是一剧之本,是导演二次创作、演员倾情表演的依仗。虽然过去狂奔的草莽时代,有人曾喊出“大数据可以取代编剧”的激进宣言,但随着现实主义的回归,观众与市场越来越对品质内容“嗷嗷待哺”。一言以蔽之,优秀编剧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目前来看,中国仍有大量优秀的编剧从业人员,他们怀着一腔热血,渴望改变这世界,尽管他们大部分都是岌岌无名,而在这个好故事稀缺的行业,我们仍旧很庆幸,还能在荧幕上看见王小枪的优秀作品。

标签: 编剧 王小枪 对手 剧本 演员 谍战剧 间谍 豆瓣 制片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