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候 以爱作别—观电影《来处是归途》
从太原师范学院走出来的一帮年轻人用纯正的太原话拍摄的《来处是归途》和很多本土电影一样可谓“墙里开花墙外红”。三年前,在平遥电影节“从山西出发”单元初露峥嵘,后在圣保罗、巴黎、塞浦路斯等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并在纽约独立电影节上摘得“最佳剧情长片奖”,而今,终于回归来处,在国内院线成功上映。
影片女主夏天专门从外地回到太原帮母亲照顾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从父亲病情日益加重到最终去世,其间发生的种种焦虑、重压和无奈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关于家庭、亲情、爱情、陪伴、别离的切肤思索带给观众的有感动,有温暖,更有启示,尤其是在党和政府正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力倡导弘扬养老孝老敬老传统、共建共享老年友善社会的当下,该片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整部影片以家庭为轴,以时间为线,涓涓细流般将一个身患老年痴呆的老人面对记忆、身体疾病和尊严丧失时的煎熬和苦痛,老伴长年陪护的疲惫与无助,女儿精心的呵护和守候,家庭成员由此产生的心理起伏和情感冲突以及对临终尊严和生命终结的悲悯反思都真实细腻地予以展现。虽有几分低沉,但更多的是温情和希望。
影片注重用细节“穿针引线”。如果说父亲的疾病和照料是全家人心中的一根“针”,那么家人“回归”、临终陪伴与最后魂归故里就是一条完整且不可逆的“线”。在这真实平和的时间律动中,我们看到了其中的每个人随着事件发展和时间推进,都在彼此温暖和慰藉,也在不断成长与改变。有几个画面注定将成会为经典,一是女儿帮母亲已经搬不动的父亲洗澡,但父亲却要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坚决拒绝,可最终也只能在无奈妥协后发出近乎绝望的呼喊和哭泣,这个长镜头里几乎没有一句台词,但却令人动容,也让人心碎;二是女儿无论在家还是在医院,都坚持为病重的父亲读书的画面充满温情,可在脑海里也刹那间产生过关掉呼吸机的闪念,又是那么的客观而真实。
影片中熟悉方言、街道和场景为观众带来了极佳的沉浸感,几位主演则奉献了教科书式的演技。唐小然生动地刻画了这位冷峻、理性,孝敬老人的女主角夏天;饰演的夏母的山西话剧团李坤棉可谓把每一道皱纹都演得精妙传神;张洪敬不仅将一个深陷病痛的老人演绎的淋漓尽致,更使人感同身受般体验到了疾病带给人的绝望与痛苦。
生命之来处,灵魂之归途。“归途”可谓是解读影片的一个关键词。剧中所有人都在“回家”,而理由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夏天回家是因为对父母的爱,父亲走失是因为对位于小东门旧家的爱,秦牧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夏天身边是因为发现这才是自己的真爱,二位老人选择最终落叶归根在自己的老宅,是因为对子女也是对家的爱……“回家”并不意味着回到某个地方,有家人、有爱的地方才是家。爱是人生的来处,也必将成为人生最后的归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部治愈系的影片直指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它告诉我们:你永远想象不到,在家人的记忆和世界里你有多好,有多重要,他们对你的爱有多深。
相逢是缘分的“来处”,别离是永恒的“归途”。归去来兮,天道循环,只有回到人生的来处方能找到灵魂的归途,也只有让身心不忘来处和归途,才能将满面尘灰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才能与艰难莫测的世界达成和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说:“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地与他们道别。”。命运多舛,世事多艰,请在能够努力的时候与生命赛跑,在曲终人散时以爱作别。人至善,情至美,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正是来处的温暖和归途的安心、暖心的陪伴和细微的感动才让人不惧离别的忧伤,勇敢前行。
时间破碎,空间成灰,治愈一切的唯有爱。孤独中有爱,就不会寂寞;艰难里有爱,便会从容有力;疾病时有爱,就能坦然面对;临终时有爱,便可溘然而别……
父母在,黄昏就离我们很远。可生老病死,命运无常,但只要不忘来处,心念归途,胸怀真诚,面带笑容,聚时用心守候,离时以爱作别,来来去去都是满心的爱和尊严。《来处是归途》以平静的叙事演绎了对生命归宿和真爱的追问,展现了人间朴素的美与博大,从影像回归现实,这也当是这部作品最终极的旨趣和意义所在。
标签: 来处是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