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为什么在图像时代我开始不爱看电影了?|梅雪风专栏

为什么在图像时代我开始不爱看电影了?|梅雪风专栏

时间:2022-02-10 06:06:04 来源:腾讯网

开腔

每到年关,我照例拜托各位老友写出自己的一篇个性化年终稿。

比如开寅写了他自己的十大失望和十大惊喜电影,比如周黎明在通看颁奖季的大片小片,盘点了新一年的奥斯卡形势。

而另一位枪稿读者熟悉的“影评大佬”梅雪风,把稿子发过来之后,我发现才聊了三部片子,于是表示不收货,他才无奈补上了一段可以独立成篇的结尾。

不过,其实对于和他一样不再那么爱看电影的我来说,这“外一篇”更是字字珠玑。

——枪稿主编 徐元

这一年,让我印象最深的三部电影

文/梅雪风

作者简介:影评人,数码产品发烧友,长跑及太极爱好者。曾任《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只喝热水和白酒。

注:除了院线电影之外,看片极少,所以印象深的电影从2021年看的所有老片新片中选出。

1

偶然与想象

这部电影和侯麦、洪尚秀他们的电影属于一系,于话唠之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但他们三者又有着泾渭分明的区别,侯麦偏灵魂一点,虽然他的电影大多讲的是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儿,但他本人那种随意但性冷淡的气质,充分稀释了他电影中的情色味道

而洪尚秀则截然相反,他电影中的主人公清一色的知识分子或者艺术家,嘴里吐呐的永远都是柏拉图式的性灵字句,但在骨子里却永远是那永不停歇的骚动的心,洪尚秀很享受地看着这些人物那些龌蹉与高洁交织的状态,也因为这种享受,他的电影骨子里都回荡着他那些闷声不响的嘻笑,以及那种看透世事之后的空虚疲惫感

2018年《夜以继日》在戛纳主竞赛首映,滨口龙介真正受到了国际影坛的关注,2021年他凭借《驾驶我的车》获得第7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而滨口龙介却又着他独特的风味。这部电影中,也同样是讲男女那点情事,但似乎是日本人的国民性,他们要么是极含蓄,含蓄到要用放荡来遮掩它,要么是极放荡,放荡到要用清纯来为之调味助性。在纯情与邪魅之间走钢丝,是他的特色

三个故事中,第二个和第三个各擅胜场,第一个则稍逊一筹。第一个大体就是个寻常的爱的放手的故事,第二个看似典型的日本情爱故事——女学生诱惑男老师,但里面其实峰回路转别有洞天。

《偶然与想象》中三个故事皆由三个人物和三个场景组成,且都发生了三次转折。

女学生在美艳的外表之下,其实有着一颗自卑的灵魂,她唯一的长处在她看来就是美貌,当她的美貌在教授面前失效时,她的精神崩溃了,她被老师的正直感染,她对老师和盘托出自己勾引的阴谋。

而对于老师来说,他只是没想到好事会如此轻易地来到他身上,以至于他根本没有敢认为这是一场勾引,当女生向他坦白时,这个宅男教授第一感受并不是被欺骗,而是一种恍然大悟的释然,然后刚才被恐惧压抑住的性欲被唤醒。

他让女人把刚才她读他小说那段色情描写的那段发邮件给他。

而女人在这时,重新感受到了她的性魅力,于是也就又同时恢复了自信,她纯熟而且自然地挑逗教授必须要在听时自慰一次才行。

故事接下来似乎要沿着俗套往下走了,但生活又开了他们一个玩笑,女人发邮件时写错了一个字母,于是老师被开除,而女人被离婚……

人心的微妙,与命运的荒诞,共同哼唱出一曲不让人同情却又让人稍许心疼的小调。

滨口龙介曾说过,他发现展现女性的同时,社会冲突会自然浮现。

第三个故事,同样荒诞,却更加感伤。一个女人想回到故乡,跟20年前没胆表白的恋人表白,她把一个陌生人错认成了恋人,其实她已不记得她恋人的面孔。

而这个陌生人同样有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同学……

如果说上一段充满了某种黑色意味的话,那这一段则充满了一种错失而又不愿放手的忧伤,以及刻舟求剑的悲壮。

我们以为自己拥有的,其实都是幻象,你所确定的,只不过是个黑洞。

但影片并不只是这样一个哀伤的喟叹。

她们最后彼此装成对方想要重逢的那个人,重演了她们生命中错失的那一场戏。这似乎是无意义的,但又并非如此。从某种程度,这也是对电影本质的一次最精准的阐释

《偶然与想象》获得第7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她们都在这个虚假的形式中付出了她们想要付出却无从付出的真感情,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愈,仪式从来都有着它亘古不变的救赎能量。

而那个陌生女人记起了自己同学的名字的欣喜,则有另一重形而上的意蕴。只有让名字浮现,那些记忆才真正有了主角,有了归属。

命名就是让生命从宏大却晦暗的背景中拯救出来,让它成为它。

2

恐怖鸡

银河映像一部声名不显的作品,由曾谨昌执导——他是周星驰电影《食神》《少林足球》《功夫》《喜剧之王》的编剧。

看了这部电影, 你会明白周星驰电影里那些挥之不去的黑色基调的来源,除了周星驰固有的悲观之外,一定少不了曾谨昌的助力。

1989年曾谨昌(左)在自己编剧的《杀手蝴蝶梦》中客串了一个角色。

这是一部黑到没有任何亮色的电影。

它是对人性和社会现状的全面否定。

杀人者与被杀者无怨无仇,只不过想要对方的身份。

杀人者之所以迟迟不杀被害者,只不过是要对方的两条手臂,因为杀人者的老公两只手断了,她需要两只好手去办身份证时伪装被害者。

被害者迟迟不被别人发现,因为他吃喝剽赌,妻离子散,无人关心。

而他的母亲失踪同样无人关注,因为她孤寒自私吝啬让人生厌。

也因此,她把孙女寄放在邻居家,杀人者假装她的亲戚来领走孩子时,轻而易举地得手,一个原因是她家与世隔绝不与人交往,无人认识她的亲戚,另一点在于别人也只不过是基于客气帮她看孩子,对她家也不会真正关心。

吴倩莲在《恐怖鸡》中饰演的女逃犯是她职业生涯里最惊悚的角色。

所有的人都是恶人,都有不值得同情的强大理由。

但另一面,每个人也都值得同情。

于杀人者,她被人强奸,无处伸冤,丈夫复仇,然后失去两只手臂。两人因此遭全国通辑,他们所求的其实很简单,只是需要两个新的身份,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寄身。

同样,被害者的呐喊也同样真诚:自己不是好人,自己是个废物,但也不至于要被全家灭门。

而更悲哀的是,由于杀人者的心软,小女孩被放跑。

于是对于被害者这方来说,他们家死了两个人,再加一个无辜者,是彻底的输家。

对于杀人者来说,他们功亏一篑,他们继续被通辑。同样是输家。

《恐怖鸡》当年的票房并不理想,曾谨昌之后也再未执导过电影。

她最后的感想是:“怪就怪自己一时心软,不够狠不够坏。不过也不要紧,唯有下次做好一点。”

这电影最恐怖的地方,也是它拍得好的证明:你居然真心觉得她说得真对。

3

我是古巴

这部电影真正证明了影像的力量,它的煽动性。

这部电影从大结构像论文一样严丝合缝。第一段是站在古巴上层的美国人的骄奢淫逸,第二段,是普通蔗农的无处求存,第三段是你的片刻软弱换来的是更大规模的屠杀,第四段是你想求个体的岁月静好只是奢望,当片瓦不存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捡起地上的枪。

视觉上的美丽与壮观让《我是古巴》中的古巴革命更震撼人心。

它有着演讲词或者政论文章般的雄辩,或者说头脑简单,你不能在这部电影中奢望得到复杂的社会和人性剖析,但它有着一种类似于圣经的绝对而又不可置疑的雄浑气质,它大刀阔斧却又在细节上极尽细腻

它是一部真正的导演作品,你能想像同样一个剧本落在一个平庸导演手里,将会是什么样的成色。

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是苏联第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诗电影、情绪摄影、史诗是他的电影关键词。1964年他接受政府邀请拍摄《我是古巴》。

它那些无与伦比的长镜头,让观众成了真正的审判者,镜头在一张张具象的脸庞与洪大的历史场面无缝流转,观众也就在个体生命的悲喜与历史的残酷之间游走,感受那不可调和的宏大与渺小

镜头长时间地注视着那些罪恶,以及那些被压迫的面孔,让影片的每一帧都带着历史本身的重量感,而这些镜头无时无刻的移动,以及这种移动的节奏,又赋予这种重量以极强的情感色彩,你似乎能听到那些空虚的浪笑,以及那些汗水里夹杂的悲哀叹息。

《我是古巴》摄影师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被影迷称为摄影界的“上帝之手”,他与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多次合作,其中轰动世界影坛的《雁南飞》获得第1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看这部电影, 你就会想起我国的某些同类型电影,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政治任务,别人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你其至有些嫉妒:一部政宣片里,你也还是能真正感受一个民族以及里面每一个个体都共通的痛楚

4

后记

坦率说,对于看电影,我越来越没有兴致。

当年,录像厅那些因放映过多而显得模糊的影像,填补了我90年代的空虚和饥渴。2000年左右,那些牛皮纸袋里的艰涩的艺术电影,则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们或者在情感,或者在智力方面愉悦了我,挑战了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青年是在录像厅里第一次接触到港台文化和海外电影。

而现今的影像再难以给我这种感受,这当然不能全怪电影。本身心智的成熟,阅历的增加,都在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冷漠,这是时间在心灵上磨出的茧,你无法避免,某种触感的消失,就是你必须不间断付出的代价,当然有些人把它称之为成熟。

这是一个信息饱和的时代,你能够在抖音上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也能在得到上十分钟“看完”一本书,这些富含营养的精神代餐,饱腹感极强,你再也不需要费尽心力及时间,就能被投喂一大块营养

这时候,你有意无意地变成了集邮爱好者,集攒名导的名字,集攒各种名词,似乎把这些东西塞进内心,你就能学富五车一样。

这种速食主义,表面上极大的增加了我们的知识,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但它也极大的助长了我们的惰性,这种惰性正在无情地推毁我们的思考能力。

读图时代,以及这个视频时代,极大的降低了沟通交流的门槛,看一看我们微信上的表情包,你就知道我们对于图像的依赖,以及这种方式的轻便和易用。

在以往那个带宽不够的时代, 我们学会了用文字来传递信息,这种抽象简约的东西,当然带来了一些信息的损耗,但它的抽象也带来了某种因信息不全所带来的诗意,因模糊而带来的浪漫,以及这种信息的编码与解码所带来的智慧快感

文字从某种程度是人类的某种不得以的权宜之计,现在我们终于开始不需要用这种复杂的符号了。视频时代,从某种程度,就是种返祖的开始。与之同时,那种伴生于文字时代的优雅、精巧、诗意、高效也开始稀释。

在5G的高带宽面前,竹简和甲骨文那令人发指的信息效率是不必要的。随之而来的,就是文言文的惜字如金所带来的简约典雅的消失。

实体书店接连倒闭,而“x分钟读一本书”这类视频越来越受欢迎。

我们正变得越来越人性化,而懒惰是最大的人性。

这种懒惰在社会层面,就是我们终于开始不强调996,007 。

而在人文层面,则是段子化、表情包化,短视频化。

信息的无障碍流通,让人们对交流工具正在失去尊敬,简而言之,我们并不像尊重文字一样尊重图像与视频。于是粗鄙化 ,成了时代的必然。它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这也是平权所带来的必然代价,文字是贵族化的,而图像不是,视频更不是。当工具真正成为所有人的创作工具时,成为所有人表现意见施加影响力的方式时,全体民众的平均审美,就是创作的上限。

视频时代,正在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改造我们,这是自下而上的真正的变革。

也正因为如此,我总有种不和合宜的怀旧,我怀念我所经历的90年代的那种精神的匮乏,因为这种匮乏,你充满了热情, 因为这种匮乏,你满怀谦卑,更因为这种匮乏,你有着难得的自省。而不是像现在,以寰宇之内我最牛逼的姿态党同伐异。

虽然我现在还是太不聪明,但我还是怀念那个属于我个人的无知时代。那时我们并不把电影纯粹当成娱乐,它是有点超越生活的存在,有点神秘,有点高冷,既给你情感的慰籍,也带你领略人性的秘密,更重要的,它们不是纯粹把你当成收割的韭菜,有时还能平等地对待你,和你一起探讨那些难解的谜题

编辑/徐元

排版/青柠

标签: 为什么在图像时代我开始不爱看电影了?|梅雪风专栏 导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