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环球头条:票房破28亿却被网友全面否定?《独行月球》上演了一出“窦娥冤”

环球头条:票房破28亿却被网友全面否定?《独行月球》上演了一出“窦娥冤”

时间:2022-08-28 05:33:28 来源:腾讯网

文|令狐伯光

张吃鱼导演、沈腾、马丽、黄子韬、常远、李诚儒、黄才伦、辣目洋子等主演的科幻喜剧片《独行月球》票房前两天便破28亿了。这部电影于7月29日上映,在上映一个月的时候票房终于破28亿可喜可贺。


(资料图)

要知道这部开心麻花出品,而且是沈腾,马丽主演,加上在“《上海堡垒》关上中国科幻大门”过后,首部上映的国产科幻大片,上映前都被观众给予厚望,点映和前期因为质量和口碑不错,票房只在一周就突破了17亿。

虽然电影口碑也有一些争议,导致电影从原先预测的票房四五十亿下调到了40亿左右,但是仍然是这个暑期档最大的赢家。但是就在17亿后,也就是一周后某部国产科幻片上映,情况就急转直下。

这部电影不但把2022年暑期档尾声搅得乱七八糟,同时也把整大盘都做冷了。最终导致那部电影票房上升了两亿,总票房停留在7亿多点。而《独行月球》总票房则只有三十多亿了,虽然也很成功,但难免有些唏嘘。

说到这起事件,当真是“窦娥冤”都没有这么冤枉。《独行月球》自然不是什么绝世经典科幻片,但绝对是被某同行害了的一部优秀国产商业大片。

被拉踩,被陷害,《独行月球》真的让人“哭死”

因为另外一部电影的关系,现在很多人看都没看张嘴就评论《独行月球》怎样怎样,好像现在这些人对“内地电影”这个词突然有了先天的不适感,内地电影有了天然的原罪加身。这片子的剧情问题不在于内地编剧不会做剧情。对不起,真比编剧,尤其是商业大片的编剧,现在港台影视剧真没本钱和资格说内地编剧。

这些年香港电影离开了情怀,离开了警匪片,到底剩下多少是正经的原创剧本?不说屈指可数,也是数量寥寥了吧。人家沈腾,开心麻花也不是一年多少部,沈腾还攒片酬拍硬科幻的,勤勤恳恳铸造梦想的时候,港台的明星和影视资本除了搞情怀在干嘛呢?

真比敬业,真比对电影的热爱,对不起港台电影人没资格嘲笑内地电影人。

这部片子的剧情问题在于片长有限的情况下,诚意满满地塞进去太多的商业概念,却导致勾勒剧情的时长实在有限,压根就是碎片化的剧情,导致每一个角色都有些平淡,碎片化的,特别是中后段的商业概念明显转折过于生硬。

如果抛弃某个概念多打磨剧本把剧情丰满起来,只要不拖后腿,成片效果绝对不会是这样。

结果来看,这个平衡取舍的选择题,不管有没有苦衷,导演张吃鱼绝对是没做好(沈腾只是演员)。这部片子是国内视效技术的突破,特效也体现了足够的想象力,画面也挺新的,某些科幻概念的表现还有惊喜。

原本经过这么多年好莱坞倾销特效大片的洗礼,观众不愿意为既没有票房大明星,又主打科幻视效但是想象力平庸的商业片买单了。但是《独行月球》短短时间还是有那么高的票房,足以证明观众还是认可沈腾,同样认可电影本身的突破。

它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情上面的前后割裂,没有形成压倒性的口碑。这个口碑可以是硬核科幻,也可以是喜剧,或者可以说是某个表达,但是《独行月球》因为前后的割裂,也就是科幻和喜剧上面都没有做到极致,最终导致了这个口碑也比较割裂。

科幻不够硬,喜剧太尴尬?《独行月球》确实不完美

不管如何,《独行月球》虽然不完美,但绝对是一部诚意满满的国产科幻特效大片。至少这部电影对于中国科幻来讲,它有两个比较重要性的突破。

1、《独行月球》对于中国影视工业层面的突破,这部片子目前是顶尖的国产特效大片之一,对于整个影视工业有着强大的探索,推动和建立的作用。

这里说一件大多数普通观众不关心的事情,这部电影的特效公司叫做MORE-VFX。这几年做的国产特效大片分别有《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然后就是这部电影,最后是2023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2》。

当然,你要说这些年特效好的国产商业大片数量并不少。

我们都不讲现在看来明显有些落后的徐克的《狄仁杰》系列,其它还有《战狼》系列,林超贤的《行动系列》,再然后就是《八佰》《长津湖》等战争大片了,其它零星还有几部但是真的不多。

既然都是特效大片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它大片都有香港幕后团队参与,香港的半手工作坊工业化模式,虽然到现在的国产电影里都还有先进的部分,但没有办法和韩国,美国电影工业比较,而且绝不是国产电影工业的未来。

《流浪地球》是首个像好莱坞那样去全面建立电影工业的内地团队,当初《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宣传过,这部电影为中国电影工业一次性培养超过7000人的产业人才。当然,据我的了解有些夸张了。

毕竟中下层就是打工的,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呢对吧,外包也叫工作。

它最大的作用是从监制、导演、编剧、美术、概念设计、服化道等等。反正为中国电影工业中上层磨炼了一批核心团队,其中特效公司MORE-VFX是重要参与公司。

我们再看它后面做的《刺杀小说家》,再到这部《独行月球》是不是轻松多了?是不是宣传时没有像《流浪地球》那样一味卖惨自己做特效多难?而且各种科幻想象力的镜头都不晃来晃去,而是实打实地展示了?

而隔壁那部片子因为票房不算成功,加上香港缺乏科幻基因,科幻大片不太可能有未来。

二是《独行月球》是中国工业大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中国科幻大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用要比隔壁大得多。

中国科幻电影为何难做?因为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比我们要领先几十年,几乎把所科幻电影的类型都拍了个遍,无论我们怎么拍都摆脱不了模仿抄袭的嫌疑。就好像每次国产文艺作品放个预告,弹幕和评论一定会说“像某某外国电影”。

这里甚至包括《三体》与《流浪地球》在内。我们想要超越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开创一种全新的、好莱坞都没有拍过的科幻类型,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科幻题材真的快被写尽了,很难体系上面做到全亲的原创。

二是在科幻概念,故事和剧情上面下功夫,最容易的办法就是融合本土化,《三体》与《变形金刚》《阿凡达》都是属于与外星人对抗,为什么《三体》的评价这么高?《流浪地球》与《2012》都是灾难科幻片,为什么《流浪地球》比《2012》评价要高?

原因就是因为《三体》与《流浪地球》摆脱了传统的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模式。它们深刻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历史环境遭遇的问题,这些是区别于好莱坞大片的根本因素,中国观众也是熟悉的,所以它们才会成功。

而隔壁那部香港科幻片的失败,是因为他只学到了好莱坞科幻片的皮毛。

有人可能要说人家不也是本土化成香港警匪片内核了?这就让人笑了,现在香港电影还有什么电影不会拍成警匪片吗?关键是放到香港警匪睡里都是剧情最简单,bug最多,最不好看的那种。

《独行月球》不是科幻片?对于中国科幻来说,依旧赢了

很多人只要一听网友说的特效大片,剧情烂,想都不想已经直接厌弃,甚至在网上跟风发言了。真去看过的人,大多数评价剧情虽然简单但不无聊,虽然前后割裂导致剧情不完整,但实际观影效果确实不差,看得出是用心之作,不该受此恶评。

网上有很多自来水朴素的想法就是因为隔壁电影太过份了,因为如果做到这个水平都被恶意辱骂,那未来国产科幻题材难道还要靠打着科幻片的幌子,结果却是披着警匪片的皮吗?

到时不会再有几个人敢于尝试,中国的科幻影视产业基本是没有良性循环的可能了。对资本而言拍IP片多好回本,拍鲜肉多好回本,它不香么?烧什么钱拍科幻片?

这部片子就是正常的加持,排片上本来占据优势,宣传上也非常正常。提前上映一周的票房可见观众的喜欢,后来隔壁电影的拉踩大家都受到了影响,但《独行月球》的排片率依旧是隔壁电影的两倍,后来甚至接近三倍。

而这还是因为被拉踩,被网友疯狂辱骂抹黑过后的结果。宣发如此被动但排行却仍然很高,此时一定有人说什么资本,那我们就看看上座率,想想这28亿的票房攒出来有多艰难?

《独行月球》没有像国内影视硬塞小鲜肉拉投资(黄子韬非常出彩),靠着无比的热情把国内最好的科幻视效样板做出来,而且被隔壁拉踩抹黑成这样了也没有扰乱市场,实在可叹可敬。

只希望这一次《独行月球》主创团队别伤了心,导致一蹶不振。《独行月球》也许不是一部挑不出毛病的好电影,但绝对是中国科幻片的一次进步,这部片子的投资终究是会有回报的,现在的票房说明了一切。

最后,很多网友凭借自己错误的第一印象,无视真实情况,人云亦云的形成网络负面评论风潮,在没看片的情况下破坏别人作品的口碑,还挺理直气壮的了?一个人可以没吃菜,只看个菜单,就说一家餐厅菜里有苍蝇么?

《独行月球》这一次真的太冤枉了!当然,严格说来隔壁某部片子这种宣传方式伤害的不止这一部,同期所有电影都被拉踩,被污蔑,甚至连票房2000万的文艺片都被抹黑,实在是无法形容。

国产科幻,《独行月球》和更多的同类电影才是未来,绝不是某拉踩抹黑电影。

标签: 票房破28亿却被网友全面否定独行月球上演了一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