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递:当年击败《高山下的花环》获金鸡奖,这样尖锐大胆的宝藏电影,如今也少见啊
看过电影《红衣少女》的朋友,一定记得影片中那个爱穿红衬衫的女孩安然吧?
一定记得她的纯真和坦诚吧?
这也是我对这部影片的初印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红衣少女》是1985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电影。
它根据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进行改编。女导演陆小雅进行执导。
主要演员有邹倚天、罗燕、朱旭、王频、黄宗洛、李岚等人。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爱穿红衬衫的女孩安然,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发生的故事,和她在成长中的各种思考。
37年后的今天,我重新看了这部影片,仍然喜爱安然的纯真和坦诚。
除此之外,这部影片也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坚守内心,真诚地生活,就是自己的平凡英雄。
《红衣少女》这部影片中,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跌宕起伏的转折,更没有大喜大悲的情绪表达。
有的只是对普通人的生活场景的铺排,和对人们日常生活事件的描述。
以及一个16岁的女孩,对周遭世界的看法和认识。
或者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这个女孩名叫安然。是个中学生。
她一头短发,浓眉大眼。而且性格直率、为人仗义、在很多事情上不拘小节并勤于思考。
乍一看,有点像个男孩子。
然而她却有着女孩特有的天性,有自己的闺蜜,也会哭鼻子,还不断地向姐姐强调:你们老把我当男孩看,我是个女的,女的。
她还特别爱穿一件红衣服。
那是姐姐安静送给她的。
为什么是红色?
我觉得导演陆小雅应该有三重用意。
一是红色代表热情、时尚和前卫。
二是红色最能体现女主角安然的个性,以及她的自我反思意识。
三是通过红色这醒目的色彩,使得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冲突,显得更为抢眼——全片里看不到其它红色,只有安然穿的那件红衬衫格外醒目。
这就使得安然与周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在那个年代,安然显然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她张扬个性,放飞自我。
她会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直言不讳地指出韦婉老师把“莫邪”念错了字。
也会在作文里,大胆揭露班长的表里不一。
还会当即拆穿母亲顾左右而言他的私心。
这样绝对的性格,以现在的眼光看,其实真的很不讨喜。
如果我们的身边真的有这样一个女孩存在,那么如何与她进行相处?对谁都是一种考验。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安然的这种性格,其实也存在着自私的一面。
难道一个人为了彰显个性,就可以对母亲的辛苦付出而视若无睹吗?
所以影片中的安然,并不完美。
然而《红衣少女》上映后,为何安然却成为了80年代年轻人的一个“偶像”?
就因为在那个讲究“标准”的年代,安然是追逐自我个性的存在。
而她的姐姐安静,则是当时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这个挣扎在新旧两种不同观念中的一个人物,一方面,会因为一些陈旧的思想,而不得不牺牲和放弃掉一些东西,甚至爱情。
而另一方面,她又很不甘心。
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妹妹安然身上。
她将那件红衣服送给妹妹,实际上,就代表了埋藏在心底的强烈的愿望。
当然,安然之所以在当时受到大家的喜欢,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她作为一个80年代的年轻人,最看重的品质,是正义和诚实。
“做人要诚实”,是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对她说的一句话,被她牢记在心。
这甚至成了她的座右铭,在影片中无数次被提起——“青年人最重要的是正义感和诚实”。
所以她在童年到青少年的转变成长期,始终坚持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同时也是“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去认识朋友、认识同学,自已的。”
这样的坦诚、单纯和真挚,是那么美好,有着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
然而所有的“格格不入”和“与众不同”,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比如安然,她的许多行为,就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了不少烦恼和矛盾。
其实就算拿现在的眼光看,安然也不是一个很会“讨人喜欢”的孩子。
因为她“情商不高”啊。
所以老师不喜欢她,同学关系也处理得不大好。也就在所难免了。
就连她的母亲都批评她“不懂世故、心眼太实”。
影片最大的爆发点是班级要评选三好学生。
本来安然希望不大,但姐姐安静出于对妹妹的爱,却重新联系了昔日同学韦婉老师。
并通过赠送电影票和帮助韦婉发表蹩脚的“甩膀子”诗的“暗箱操作”,为安然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影片中的这段,非常细腻地描写出了安然用自己眼睛观察周围人的反映。
她用自己的心,感受和理解着同学和家人,然后用自己的分析能力,明白了一切。
当安然独自一人走在白桦林小道上,她的眼睛,与白桦树上的一个个“眼睛”,交叠在一起。含蓄又巧妙地点出了影片的主题——
用自已的眼睛看世界。
当安然明白了一切之后,她激动地对父母和姐姐说“我评三好学生,不是为了你们高兴,为了你们满意,我渴望得到一种理解和信任”。
说完,她终于忍不住,跑到楼道里,伏在楼梯扶手上哭泣。
扮演安然的演员邹倚天表现很出色。她虽然是第一次演戏。但她在镜头前的表演很坦然,很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坦然性格。
仅仅这个场面,便使我真正觉得是安然那个人物在伤心地哭泣。
最终,安然向班长的道歉,然后找到老师,明确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放弃三好学生的称号。
她并没有戳穿老师背地里的交易。
看到这里,我由衷地敬佩这个爱穿红衬衫的女孩。
她成长了。她是靠自己的努力,成长起来的。
当时,我就想,如果是我,我敢吗?我愿意吗?
我在心里各种翻腾,五味杂陈,不禁问自己:我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吗?
看到安然的做法,又好象听到内心的声音,和自己心相通了,终于理解了这个16岁女孩的话: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是幸福的。
看过电影《红衣少女》的一些网友都说,从这部影片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周围人的影子。
也有网友说这孩子真“轴”、“直肠子”。
但字里行间能看得出,都喜欢安然的纯真、坦诚。
可能正是这种美好,拨动了大家的心弦,使我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我也喜欢安然的纯真、坦诚,赞赏她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更佩服她在她那个年纪,遇到有点复杂的关系、尖锐矛盾时,仍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选择真诚地生活。
我觉得她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新新人类,更是自己的平凡英雄。
《红衣少女》于1985年上映后,不仅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而且还同时获得了第五届金鸡奖和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要知道,当时同时提名金鸡奖的电影,还有谢晋执导的《高山下的花环》、和张圆、于彦夫执导的《黄山来的姑娘》等。
然而在竞争无比激烈的情况下,《红衣少女》还是击败了众人所看好的《高山下的花环》,成为了1985年爆冷的一匹“黑马”,荣获大奖,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
当然,《红衣少女》的上映的时间点也很讨巧。刚上映不久,就赶上了金鸡奖和百花奖的评选。而《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则基本上都是1984年上映的作品。
如今,37年过去之后,两部电影在观众中产生的影响,似乎拉开了距离。
《高山下的花环》豆瓣评分9.5分,被称为国产片中不可多得的神作。
有数万网友为其打分。
而《红衣少女》也不错,豆瓣评分8.0分。但只有两千多网友为其打分。
相比之下,《高山下的花环》似乎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但我觉得,《红衣少女》其实也是最好的国产片之一。
它最动人的地方,其实就两个字,那就是——真诚。
像一股清流,不经意间,漫过我们的心海。
像这样的宝藏电影,如今真的太少见了。
这部电影根据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进行改编。但我觉得,电影比小说更成功。
导演陆小雅在艺术创作上有自己的追求。
她用真诚的创作态度,细腻地刻画了一个16岁的女中学生的丰富内心。
同时也对当时的教育体制和成长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尖锐大胆。
她并没有塑造一群脸谱化的人物,而是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安然、到安静,再到韦婉老师,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缺陷。
就连安然一向崇拜的父亲,在面对大女儿安静的婚姻选择时,也表现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
由此可见,没有谁是完美的。
谁都需要成长和进步。
只是现在,当我们回头再看这部电影,更加感慨良多。
因为我发现,陆小雅在电影中所抨击的一些事情,如今已经变为常态。
比如再遇到像安然这样的女孩,大家一定都会说她“情商低”,不会来事儿。
不会有人觉得她当初的坦诚和坚持,究竟有多么珍贵。
很多当时我们反感的事情,现在已经见怪不怪。这才是最令人感到不安的结果。
所以,现在不仅像《红衣少女》一样纯真的电影少了,就连人,也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现实了。
我记得影片中的插曲《闪光的珍珠》出现在片尾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清晨,姐妹俩走在洒满阳光的街道上。一个清澈的女声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接着便是欢快的小合唱。
那旋律令人忍不住充满希冀,新的一天,新的体验,就算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也要走出了新的步伐。
影片本身也像一串珍珠,让我们回味起了80年代有多么美好。
滚滚红尘中,我们有时忙忙碌碌、有时偷懒散淡,有时疲于奔命,有时为名为利。
但我想,可能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有一个理想:不被世故困扰、不被现实裹挟,坚守内心,真诚地生活,做自己的平凡英雄。
亲爱的朋友们,还记得电影《红衣少女》吗?还记得那个爱穿红衬衫的纯真女孩安然吗?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交流。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朋友们记得点赞、收藏和分享哦。
文/DJ雅清编辑部:怀言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