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每日讯息!香港导演北上20年,却让曾经闪闪发光的“香港电影”成了历史词条

每日讯息!香港导演北上20年,却让曾经闪闪发光的“香港电影”成了历史词条

时间:2022-09-24 05:47:19 来源:腾讯网

香港导演北上20年

文/徐元


(资料图片)

1

2022国庆节的银幕上,会有一部新疆主题的影片《平凡英雄》,其导演名为陈国辉,香港人。

再算上仍在热映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内蒙古/尔冬升执导)、稍早的《一点就到家》(云南/许宏宇执导),《黄金时代》(黑龙江/许鞍华执导),香港导演们已然“打卡”了祖国东西南北的边陲之地。

陈国辉在片场,他最新的作品《平凡英雄》即将在2022年国庆节上映

在选题上、在制作上,他们显然比很多内地同行更敏锐、更勤勉。而从结果来看,港籍导演的努力也一目了然:迄今为止最卖座的国产片里,前10名之中有四部出自香港导演之手,前20名之中则有七部。

蛰伏多年后,尔冬升又执导起了一部少数民族题材

而且,有鉴于银幕数和票价一直大幅攀升,票房金额的绝对值参考意义并不大。反而,我们更应该看到,从引爆全民的《少林寺》(1982/张鑫炎)到奠定“贺岁档”概念的《红番区》(1995/唐季礼),从证明港式动作可以加以美式特效升级的《功夫》(2004/周星驰)到全面同步好莱坞A级动画工艺的《2015/捉妖记》(许诚毅》,从重启红色经典的《智取威虎山》(2014/徐克)到定义新式主旋律大片的《红海行动》(2018/林超贤),香港导演,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升级之路上的开山怪。

周星驰和他的《功夫》成为新世纪的经典,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佼佼者

2

在“改开”之前的时代里,香港左翼电影公司出品的《三笑》《绝代佳人》等,就已然是内地观众不多见但极热爱的娱乐产品,但彼时众多由上海迁居香港的电影人,只能在港九的影棚内,局促地拍着各式各样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

1982年由香港左翼导演张鑫炎执导的《少林寺》,至今仍然可算是最卖座的国产片

进入到1980年代,李翰祥和张鑫炎回到大陆,借助内地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及一众台前幕后人员,分别执导的《火烧圆明园》和《少林寺》,马上成为轰动全国的名作,尤其是后者,虽未经精确统计,但粗略估算约三四亿以上的观影人次,仍然是事实上的、有史以来的国产电影最卖座纪录。

此后直到世纪之交,在港片的黄金期里,徐克、王家卫、许鞍华、陈嘉上、刘镇伟、周星驰等一批香港导演,都在内地拍出过众多经典之作,如《东邪西毒》《新龙门客栈》《大话西游》等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尽管也都有内地国营电影制片厂参与合拍、协拍,但这批影片归根到底,在气质上、在身份上,都还是“港片”,其主要市场也在港台地区及新马泰等国。

1994年的《东邪西毒》,完全在陕西榆林拍摄完成

而随着2003年的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的经贸协定)政策开始实施,内港合拍电影享受一系列优惠待遇,纯港产片也不再占用进口电影配额,再加上内地由于房地产大潮涌起而伴生的多厅影城大跃进,内地电影市场开始复兴并进入井喷状态,香港导演,随即成为行业的抢手资源。

连带着,经历了繁荣而严苛的香港电影工业训练的众多电影工作者:编剧、监制、摄影、剪辑、武指、武行、飞车特技……都成了新兴的内地电影工业的师父级忙人、红人。

一时之间,华谊兄弟、保利博纳(即今日的“博纳”)、光线传媒、小马奔腾、乐视网等民企,甚至中影、上影、宁夏电影厂等国企,都纷纷把周星驰、陈嘉上、吴宇森、刘镇伟等香港导演奉为上宾,不但令其担任影片主创,还深度介入了企业经营、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核心事务。

90年代就来到北京拍摄《武状元苏乞儿》的陈嘉上(左),在进入合拍年代后,一度是各家电影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原因也简单,比起绝大多数的内地同行,香港导演不仅在创作上更懂得商业类型片的规矩,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实际的拍摄、剪辑上,香港影人都具备“快靓正”的优良品质,不超支、不超期、省钱又听话。

特别是动作类型片,放眼全球,即便是好莱坞,时常也要请来香港班底主持大局。要知道,套招、拆招、翻跟头、吊威亚、弹蹦床……一系列设计和执行,香港团队既有无穷的创意,更有玩命的勇气。

3

就这样,二十年来,《七剑》(徐克)、《墨攻》(张之亮》、《画皮》(陈嘉上)、《赤壁》(吴宇森)、《投名状》(陈可辛)、《十月围城》(陈德森)、《锦衣卫》(李仁港)、《狄仁杰系列》(徐克)、《西游记系列》(郑保瑞)、《捉妖记系列》(许诚毅)、《西游系列》(周星驰)……古装动作大片,几乎成了港籍导演的自留地。

吴宇森集结陆港台三地、中日韩三国全明星打造的《赤壁》在东亚各国尽管口碑不佳,但仍然卖座不俗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时代巨轮驶过(或无妨说“碾过”),新一代观众的口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加上动作明星的后继无人,“港风”古装片的市场表现每况愈下,从一鸣惊人到平平无奇的《狄仁杰》三部曲就是明证。

徐克自己也很快求变,他翻拍的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即《林海雪原》)出人意料的叫座又叫好。随即,他所引领的这条结合了爱国主义情怀、港式动作设计、美式大片场面的新式主旋律生产线,很快地就藉由林超贤和吴京(这位香港影视工业培养出来的北京人)的接力及升级,为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产出了最刚猛、最火爆的品类。

徐克执导《智取威虎山》,在不经意间给香港导演找到了一条新路

而介乎其间的,则是主要由叶伟信和甄子丹合作的《叶问》系列,这套正传、外传、前传一部接一部的年代戏,其实保留的“老港味”不少,剧情上也与当下中国现实缺少关联,但毕竟不是邈远的古代,更在于其“打鬼佬”主题仍然迎合了当前重要的社会心理,是以成了旧式港产功夫片在今天难得的遗孑。

当然,时装动作片也仍然是重要的一块版图。20年来,成龙、陈木胜、邱礼涛、麦兆辉与庄文强、梁乐明与陆剑青、前期的叶伟信及前期的林超贤,炮制了不少的警匪片、冒险片。

不过,这批影片尽管多数都是“内港合拍”,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港片的延续,故事发生地很多也都局限在港九(尽管有些完全在内地搭棚拍摄),所以虽然在市场上有一定号召力,甚至应当说是“中型片”里的佼佼者,而且其中不乏《寒战》《窃听风云》《拆弹专家》等名作,但又不得不说,这批影片自始至终并未成为市场主流,更兼未能形成文化现象——一言以蔽之,没能“出圈”。

庄文强与周润发在《无双》片场

总之,“动作片”是香港导演最主要的手艺,即便是王家卫、陈可辛、许鞍华、陈果等文艺片大拿,在内地资源丰厚、市场广阔的前提下,也忍不住拍出了自己的动作/战争片。而《一代宗师》《投名状》《明月几时有》也的确由此呈现出了与老港片完全不同的气质,特别是内地演员与香港明星的混合,不再投机而勉强。

4

不过,港片从来就不单只有“打片”而已,港片四十年的黄金岁月里,商业向的“笑片”、“赌片”、“咸片”都成绩斐然,而“文艺片”也一直顽强地葆有一席之地。

标签: 香港导演北上20年 却让曾经闪闪发光的香港电影成了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