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播报!火了10年就消失,真替内娱可惜
内娱又出打歌舞台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前多少人为偶像可惜,大喊内娱缺少能发挥他们实力的打歌舞台。
今年腾讯、优酷和芒果tv倒是一连官宣了三档打歌节目《令人心跳的舞台》《朝阳打歌中心》《百分百开麦》。
然而尴尬的是,率先开播的《令人心跳的舞台》,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一点也不令人心跳。
张紫宁《2 SiX》舞台
这样空有热闹的舞台,还不如22年前呢。
那会儿出了一个放到今天看,仍然算得上非常成功的打歌节目——
《同一首歌》。
没有硝烟味浓的评分制度,也没有新歌。
仅靠音乐占比、明星阵容、播出效果就已经称得上是华综里首个打歌舞台。
是第一个。
也是唯一一个一开播就成为万人空巷,成功串联起几代人记忆的国民节目。
怎么做到的?
我想,和它处在世纪之交这么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时刻,以音乐的力量,承载起当时人们的复杂心态与特殊情怀,有很大的关系。
《同一首歌》诞生的2000年,是个什么年份呢?
那年,罗大佑在上海开了场演唱会,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他的音乐所代表的,80、90年代那富有生命力的,敢于质疑与叛逆,充满纯真和惆怅的文化心态,已经在世纪末如烟逝去。
随之带走的,还有一代人的青春。
那些站在世纪路口,被失落和迷惘笼罩的人,急需找到一个情感释放的出口。
于是,《同一首歌》适时而生。
它抓住了时代当口的流量密码——
怀旧。
入选《同一首歌》的曲目,多是80、90年代的老歌。
熟悉这些歌曲的观众,正是60后、70后那批人,也就是我们的父辈。
节目请来豪华的歌手阵容,唱父辈们年轻时的歌,就是想替他们找回青春。
天后王菲,翻唱邓丽君的《又见炊烟》。
诗情画意、空灵婉转,菲姐那会现场功力也了得,一个音拐三个弯一点都不劈叉。
刘德华穿着帅气的皮大衣,唱着那几年火遍大街小巷的《忘情水》《爱你一万年》。
华仔一伸手,前排的观众都挤着跟他握手。
今年在《浪姐3》上收割一波年轻粉丝的“迪斯科女王”张蔷,也出现在《同一首歌》里。
留着爆炸头,穿着紧身裤、亮片衣,戴着大耳环,潇洒地唱着《爱你在心口难开》。
她的人她的音乐,把80年代的个性蓬勃、热烈奔放展现得淋漓尽致。
世纪之交出现的这波怀旧情绪,也和90年代现代化、城市化步伐加快有关。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金钱至上。
国企改制,大批下岗工人正经历转型的阵痛。
无数人背井离乡,在这一时刻投入到城市打工大潮。
一代人的生命轨迹需要以某种形式被铭记。
孙悦的《祝你平安》(原唱那英)抚慰着他们的内心:
“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太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
田震的《铿锵玫瑰》,“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再多忧伤再多痛苦自己去背”,也唱出了对普通大众的鼓舞。
这两首都是当时的“打工人”之歌。
那时《同一首歌》的常客,还有刘欢。
那首豪迈大气的《从头再来》,创作初衷是为了鼓励下岗工人重拾信心,身处逆境也要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种士气十足的歌,也只能出现在那个时候,因为往前走,还有一个崭新的世纪可以期待。
一切都在向前开进,城市碾过乡村,炊烟变浓烟,溪流河变下水道。
留在我记忆里的《同一首歌》,还有几缕淡淡的乡愁。
《但愿人长久》《军港之夜》《外婆的澎湖湾》《涛声依旧》《黄土高坡》……
以古典的浪漫抒情,向逝去的田园牧歌投去感伤的一瞥。
《同一首歌》完成的是一场对过去的集体追溯。
通过短暂唤醒加了柔光滤镜的过去,来忘却对未来的迷惘。
不过《同一首歌》的怀旧,却非泥古。
还裂变出新的生机。
先来看一段插曲。
90年代末,朴树在街头拦下骑单车的袁泉,要随机采访她。
问题也天马行空——
“你是不是认为夜晚比白天更美好”
“你是不是认为早睡早起的人是乏味的”
“你幻想吗?煲过电话粥吗”
“你歧视同性恋或者艾滋病吗?”
这段采访镜头,后来出现在了袁泉拍摄于2000年的《我想》MV里。
MV里,袁泉清新灵动,朴树长发飘逸。
虽然在街头浪荡,唱着无助和迷茫,但你能感觉到他们的元气——
不屑一顾、特立独行,莽撞往前走的无所畏惧。
这种独属于新世纪少男少女的明亮,也能从《同一首歌》里窥见。
第一期第一首歌是心跳男孩、动感男孩唱跳的《青春舞曲》。
时尚、动感、青春,充满新生的躁动。
90、95后很多从磁带里听到的歌,都能在《同一首歌》上看到真人演唱。
08年《同一首歌·和谐余姚》,王心凌穿着枣红色裙装,梳着那几年很流行的斜刘海,唱着传遍大街小巷的《第一次爱的人》。
那时《天国的嫁衣》《微笑pasta》在内地热播,王心凌炙手可热。
2000年前后,从台湾刮来一阵清新甜美风。
台湾流行乐坛的四大教主——流行教主蔡依林、电眼教主张韶涵、甜心教主王心凌、可爱教主杨丞琳。
走的都是不同程度的甜美风、甜辣风。
那时的蔡依林,走哪都被要求唱《看我72变》《爱情36计》。
S.H.E在《同一首歌》最常唱的是《中国话》《美丽新世界》。
还真是一个“美丽新世界”。
印象中的《同一首歌》是蹦蹦跳跳、花花绿绿、目眩神迷的。
因为是户外演出,请来的当红流行歌手,唱的歌都很能调动现场气氛。
孙燕姿《神奇》《绿光》、梁静茹《勇气》《燕尾蝶》、陈慧琳《不得了》《不如跳舞》。
让每星期五七点半,热闹得像过节。
《同一首歌》还是当时内娱少见的,视野足够开放的“文艺大融合”舞台。
除了怀旧金曲、港澳台流行大杂烩,它还举办过中韩歌会、中日歌会。
中日歌会对当时的青少年没有太大影响力。
倒是中韩歌会,呼应了韩流90年代末以来在内地的盛行,让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02年中韩友好歌会,孙悦和李贞贤唱跳《独一无二》,不能说毫无默契,只能说互相干扰。
当时在内地比较受欢迎的韩国明星张娜拉、rain、安七炫、宝儿、东方神起等,也都被《同一首歌》一一请来。
这也得益于韩国偶像剧,以及中韩演员合作剧造星的能力。
《刁蛮公主》《浪漫满屋》
《同一首歌》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多元、包罗万象的舞台。
不仅让60、70、80、90年代的偶像同台演出,还是中日韩的大联欢。
老歌新唱、经典重唱、跨界搭档、联袂演唱……
经典与流行、传统与时尚,好像没有界限,都可以融合在一起,包容进同一个舞台,呈现出一种多元兼容的气质。
2000年,网络没有普及,还是电视主导的年代。
《同一首歌》让全家一起看电视成了可能,也多了记忆里的情感联结。
当年周杰伦的《双截棍》,被爹妈吐槽吐字不清又闹腾。
周董很多快节奏歌曲还被爷爷奶奶辈吐槽像鬼哭狼嚎。
大张伟唱经典老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气息不稳还跑调,也曾被无情吐槽还没街头卖艺的唱得好。
到后来《嘻唰唰》流行,大人可能更看不懂了。
当时的大人看一些轻浮的流行音乐,恐怕就像现在的我们看抖音神曲一样,有种世风日下的感觉。
但全家坐在一起因为一首歌、一个人争执半天的日子,好像也一去不复返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同一首歌》的功能很像《春晚》。
不仅是听歌看节目的舞台,也是一家人建立情感联结的载体。
于父母而言,那是一段可以抛开白天工作压力,和孩子一起度过的,难得的温情时光。
而对儿时的我们来说,也是一个热热闹闹的时刻。
遇到《走过咖啡屋》《甜蜜蜜》《相约九八》等歌,还能和爸妈一起大合唱。
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
你我初次相识在这里,揭开了相悦的序幕……
像《走过咖啡屋》这类旋律简单、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让一家男女老少都能哼两句的温柔情歌,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同一首歌》不仅为一个家庭建立了情感记忆,也打破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壁垒。
当时《同一首歌》走进了很多二三四线城市,露天演出。
当地的民众大概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大明星,现场氛围是真high。
镜头扫过去,欢呼、尖叫的声音很真实,不像现在笑声都要配音。
有时候恰好下起了雨,现场观众穿上雨衣,打着伞。
台上的嘉宾淋着雨,还在活力四射地跳舞,表演得浑然忘我。
上台演唱的嘉宾,还会经常走到舞台边缘,跟观众握手互动。
幸运的观众还可以上台给嘉宾献花,顺便握个手,拥抱一下。
那时觉得台上的艺人是真实的,跟观众是亲近的。
他们来到一个地方是来带动气氛,而不是表演高高在上。
当我们长大后,再去回想《同一首歌》勾起的记忆与感觉,已经不是一首歌,一台晚会那么简单了。
还是一种家庭氛围、情感连接和时代感知。
尤其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这样的记忆再不会有。
因此,沾染上我们情感的《同一首歌》便显得弥足珍贵。
连带上记忆里“每星期五晚七点半”,都有了某种仪式感。
再听到《同一首歌》主题曲——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
现在听,“甜蜜的梦”不再。
更是添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萧瑟。
如今,90、95一代也长大了。
进入职场打拼,为生活奔波,也进入了那个疲惫的、迷茫的年纪与时期。
因此,这两年的内娱,再次陷入集体怀旧中。
当下的年轻人需要王心凌的“甜”,中和生活的苦。
不少节目也抓住了这一流量密码。
《声生不息》消费港乐情怀,《披哥2》请了一批港台老牌明星,《声生不息·宝岛季》也在路上。
只是,跟2000年不同的是,这些节目空有怀旧,却看不到承接和未来。
世纪初流行乐坛的生机盎然,热闹张扬,兼容并蓄已经消失。
而“怀旧风”的盛行,从某种程度上,却反衬出当下内娱的匮乏和虚无。
回望2000年的《同一首歌》,也不免想起现在粉丝一个常见的论调:
内娱没有舞台。
这是事实。
2018年被称为“偶像团体元年”。
当时趁着这股风潮,内娱不是没有推出过适合偶像的打歌舞台。
比如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音乐公告牌》。
邀请的嘉宾既有蔡徐坤、张艺兴、周洁琼等偶像出身的唱跳歌手,也有陈粒、尚雯婕等早已成名的创作型歌手。
但也仅仅出了一季,就不了了之。
陈粒《情景剧》舞台
可有时我也怀疑,舞台少,究竟该觉得惋惜,还是庆幸。
缺少能给我们精神带来抚慰、振奋的音乐作品,固然可惜。
但,却也难免庆幸。
幸好“舞台”不多。
不然这些舞台,或许会成了照妖镜——
照见我们偶像文化的羸弱,音乐类型的贫瘠、空洞,以及时下内娱看似忙碌却平庸无趣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