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全球新动态:阿里影业的好日子,要来了吗?

全球新动态:阿里影业的好日子,要来了吗?

时间:2022-12-25 07:33:48 来源:腾讯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

文|节点财经,作者|零度 

“不谋全局者,缺乏谋一域。不谋万世者,缺乏谋一时。”阿里影业的成长,可谓一斑。

内容制造巨头,难道不香吗?一方面,想要赚内容制作的钱非常难,另一方面,在经过三年疫情的洗礼后,这条路更是如蜀道一般。就在几天前,博纳总裁于冬眼含热泪,诉说着疫情几年来电影行业之苦。可以说,过去三年,是内容制造巨头们最难挨的三年。欢瑞世界、慈文传媒、北京文化、华谊……营收净利都受到冲击。

而随着封控逐步开放,文娱产业似乎都在期待着一次“重新启动”。

这几年时间中,烧钱抢占在线票务入口的不止阿里影业的淘票票,互联网公司进入电影业都是以在线售票作为突破口,彼时,百度糯米、美团点评和光线传媒旗下的猫眼电影、微信旗下的娱票儿以及淘票票等都进行了烧钱补贴战,以期占领更多的市场。一轮轮混战下来,由于后续资金不支纷纷减少投入。

2023财年上半年,阿里影业最大收入则来自于内容领域,收入为10.40亿,科技板块(平台票务、数智化业务和其他科技产品)实现营收 5.66 亿元,占比30.9%。

一方面与电影行业下行有关。

近年来,因疫情影响,影视行业受到了重大冲击。2020年1月23日,受疫情影响,《姜子牙》、《囧妈》、《夺冠》等7部原定春节档的影片相继撤档。此后,影视行业进入寒冬。

据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影视行业的24家上市公司只有6家实现了盈利,18家亏损,净利合计亏损17亿元。2022年3月,新一轮疫情波及28个省份,导致全国多地影城再次暂停营业,营业率甚至不足50%。从票房来看,上半年国内电影总票房为171.80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276亿元下跌近38%,创近8年来的历史新低(2020年除外),3-5月票房均不足10亿元;观影人次为3.98亿,同比下降超四成。

其次,电影制作平台对互联网宣发平台不满意。

去年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开幕首日,于冬“开轰”猫眼、淘票票等售票平台收取的服务费太高了,表示购票平台服务费比例应该低于电影专资的5%。他直言,有些影院被收8%、10%,甚至更高,比电影专资的比例还高,而且在行业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还提高服务费,甚至高于2019年的平均水平。“不管你的服务费标准怎么制定,你比国家收得还多吗?专资国家还回到电影行业了,服务费上哪儿去了?企业拿走了。”

万达影视总裁曾茂军和北京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也紧随其后,大吐苦水称互联网营销平台收取营销费的比例、影院收取排片费的比例过高。

互联网宣发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伴随着C端观影用户数量锐减,且B端电影内容公司对宣发平台的不满,都导致这一业务呈现收缩之势。

对于阿里影业而言,内容制作能够撑起下一个7年吗?

被炮轰不懂内容阿里影业开启广撒网模式

事实上,阿里影业之所以以互联网宣发作为初入影视行业的敲门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一行业可以凭借烧钱快速切入,而电影内容的制作则难度更高。

在阿里影业进入行业最初,背上了好几年“不懂内容”的骂声。

曾有行内人喊话互联网电影投资人:“你可以不内行,但你一定要尊重内行。”

中国电影行业,赔本的买卖是常态。一项数据显示,国产片亏损比例达到82.5%,《赤壁》巨星云集仍难逃亏损厄运,《夜宴》、《投名状》等大片也是亏损的。

为什么近90%的中国电影不赚钱?

中国电影有两大弊端,其一求量不求质。

最近,《阿凡达2》登上荧幕,即便一张票动辄超过200元,仍引来了大批观众观影,要知道卡梅隆拍《阿凡达1》用了13年时间,而一些国产电影拍得就跟拍电视剧一样快。中国电影需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为了保证押中爆品,阿里影业采取了广泛撒网,重点打捞的模式。

上半年,阿里影业出品、联合出品、发行影片共18部作品,贡献票房70亿元,占国产品观影票房的60%。其中,因为参与投资出品了暑期档总票房冠亚军《独行月球》、《人生大事》,暑期档动画票房冠军《新神榜:杨戬》,分别收获票房 31.02 亿元、17.12 亿元,5.55 亿元。

除了在电影内容上的投入外,报告期内上线播出的剧集《重生之门》、《炽道》也备受关注。其中,9月下旬在优酷视频上线的《炽道》站内最高热度 9308,并连续 20 天获得优酷站内热度冠军。

影视内容储备上,阿里影业参与投资出品的喜剧影片《保你平安》将在 12 月贺岁档上映;科幻大片《流浪地球 2》将在明年 1 月春节档上映。此外,公司参与出品的偶像剧《点燃我,温暖你》已成为年末现象级现偶剧。

通过广撒网的策略,让阿里影业在持续低迷的电影市场押中爆款的可能性也更大。

其二,赚钱方式过于单一。盈利渠道少也是原因之一。中国电影产业90%的盈利依然来自票房,衍生品及网络版权等收益可以忽略不计,再加上目前网络高清盗版等事件,使得不少电影的票房更是雪上加霜。与好莱坞影片的产值构成相比,中国电影的赚钱方式过于单一,在美国票房收入只占到1/5,但在中国票房收入占到电影产值的90%。事实上,通过票房拿回投资并不容易。

除了院线票房外,DVD、电视转播、广告赞助、网络点播等都是电影的盈利方式;此外,通过电影有机植入特定场景,拉动地方旅游业发展,收取佣金以及通过产品剧情化吸引商业广告,也是不错的盈利方式。从票房到衍生品、到更深层次的品牌化电影资产,逐步深化电影产业价值链条。

但不得不说的是,互联网领军企业大多都缺乏的内容生产环节。比如盛大网络为了打造自己的文学迪士尼,大手笔的投资了不少内容生产平台,起点文学网、酷6和华友世纪,但仍然没有改变缺乏内容基因。

内涵不够钱来凑。阿里影业在收购上也颇为大方,比如收购优酷、先后投资了华谊、光线和博纳,收购万达电影股份……

从目前看,阿里影业通过联合出品的方式,进行电影内容的下注;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内容制造端的加持。未来,能否通过这种模式持续产出优秀内容,还需要时间验证。

当前的阿里影业仍然需要宣发业务。

宣发争夺战

虽然内容制造已经占了阿里影业的大头,但是随着电影院开门迎客,宣发业务的竞争一定不会停止。

过去多年,猫眼的销售和营销开支一直占据较大的份额,在疫情前竞争最激烈的2015年至2017年,猫眼销售和营销开支分别为15.21亿元、10.28亿元、14.2亿元,分别占当年收入比例的255%、74.6%、55.7%。

将高额的收入拿来营销获客,这一问题在阿里影业身上也同样如此。

财报显示,过去三个财年(2019-2021),阿里影业销售及服务成本分别为13.08亿、14.71亿、21.57亿。同期营业收入分别为28.75亿、28.59亿、36.52亿。

为了巩固市场,阿里影业需要拿出收入的6成去补贴客户或者营销市场。

如今,电影市场的冰点逐渐解冻。市场上一个主要玩家挑起战火,另一家也只能应战。持续消耗的焦土作战,尽头会是什么?

猫眼和淘票票分别为腾讯与阿里票务领域的两大布局,背后是腾讯系和阿里系大文娱流量与资源的比拼。西部证券研报指出,头部互联网集团分别为猫眼与淘票票提供强大的流量优势,淘票票背靠阿里,流量入口主要是淘宝、支付宝、大麦、口碑、微博、高德等平台;腾讯也为猫眼提供了微信和 QQ 两大流量入口。依托腾讯系与阿里系的大文娱资源,猫眼与淘票票均从在线票务切入内容制作、宣传、发等业务,布局全产业链。

除了两家激烈的贴身肉搏,更多参与者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应战。

2022年春节档,有7部电影在B站进行宣发活动,如《四海》在B站上剧版独家歌会,《奇迹·笨小孩》开启二创活动,《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联合UP主定制视频宣发,《小虎墩大英雄 》导演接受B站云访问等等。

B站这样的新生代势力,正在侵吞更多机会。不同于阿里影业较为传统的宣发模式, B站天然的PUGV内容生态为电影内容发酵传播提供土壤,电影通过站内UP主二创、解说等视频自然发酵。相比物料宣发、线下路演、短视频营销等主流宣发模式,B站是电影宣发有种共创感,它的社区生态让宣发成为内容、UP主、观众三方协作的游戏。

除此之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内掌握海量流量,未来,不排除进军在线票务行业的可能。除了直接入局,短视频平台还可能通过“直播带票”等新形式布局电影宣发领域。

从具体举措看,今年年初字节收购 ToB 电影票销售平台“影托邦”, 在抖音平台内提供影托邦、猫眼和淘票票三个渠道进行销售,主要是为了完善电影营销产业链,更好掌握短视频物料投放到实际观影的转化效果,完善短视频电影宣发机制。

标签: 阿里影业的好日子 要来了吗 阿里影业 国产电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