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李沁这次真的太黑了 全球微头条
该说不说,李沁这次着实在物理层面上“黑红”了一把。
黑姑娘泰迪头。/《人生之路》
【资料图】
《人生之路》播出十几集,李沁那张涂得皴黑的脸被各路观众拱上了热搜,“用力过猛”“不大聪明的亚子”“脸没洗干净”“对农村人的刻板印象”等评论占满了话题区。
反馈不大乐观。/网络截图
同样是改编自作家路遥的经典中篇小说《人生》,和珠玉在前、豆瓣评分8.5的电影版《人生》相比,《人生之路》直到现在还未释出豆瓣评分。更一目了然的是,李沁版女主角刘巧珍亦远不如1984年电影版的巧珍来得令人讨喜。
在网上流传的几张热议剧照中,李沁的扮相整个人脸色发灰、瘦弱脱相,既不像惯常人们眼里颇有姿色的村花,又不像农村里能干有劲的田间女人,差评接踵而至。
过去能当上村花的,至少脸颊饱满一点吧。/《人生之路》
早前在年代剧《白鹿原》里李沁演的田小娥还不至于是这般风评,怎么换成《人生之路》的巧珍就不对劲了?
01
先不急,看看原著怎么说
也许是烤瓷牙太过刺眼,李沁版巧珍的黑总有些出戏。
灰扑扑的妆感。/《人生之路》
那不像是在陕北大地上土生土长的黑,而是透出一股人造“美黑”村花味,反倒先给观众感到了冒犯:“也不知道造型团队咋想的,农村人在他们眼里就是这么黑的吗?”
热搜吵嚷了几天,造型师陈敏正给出的回应是“那些吐槽她皮肤黑的宝贝们,不信把你放在陕北的山村里户外忙上两个月,过后再来我的微博晒晒你的皮肤。”
造型师一连发了16条微博反驳。/ @陈敏正CMZ
他拿出了黑到真皮层的老农民、布达拉宫的喇嘛、路遥女儿的认可、甚至上世纪陕北县城流行的电烫小卷头来做凭据,头头是道地解剖了一番李沁的剧造,但令人难以信服的是,他几乎没提《人生》这本小说本身。
作为一部小说改编剧,观众对主角自然事先有个印象,刘巧珍在原著中那种俄罗斯油画里走在庄稼小路上的乡村少女形象,是路遥首先给大众画下的轮廓。
小说《人生》原文。
原小说有几句对巧珍的直接描写:“刘巧珍看起来根本不像个农村姑娘。漂亮不必说,装束既不土气,也不俗气……乌黑油亮的头发用花手帕在脑后扎成蓬松的一团,脸白嫩得像初春刚开放的梨花。”
无论从整体气质上还是从具体肤色上,剧版巧珍都不太像是路遥笔下那个刘立本家漂亮得像花一样的二女儿。
也就是说,网友介意的不是“黑”本身,毕竟以往农村剧里黝黑的角色多了去,问题就在于陈敏正化妆刷下的黑姑娘巧珍失去了那种如繁花“盖满川”的美感。
实在算不上漂亮。/《人生之路》
哪怕剧组声称搜集了大量陕北农村的资料做研究,失去了原著气质,就很难让观众在李沁黑不隆咚的脸上找到适配感,很难代入原小说中那种“有点心疼地望着她白嫩的脸庞”的情节。
巧珍的嘴巴、耳朵和鼻子还有些泛白……/《人生之路》
或许造型师并不想受制于小说词句,所以才把陈晓的剑眉简单归到了“古典”的范畴里,减掉他眉毛后半部分的1/3,于是离路遥笔下那个“高鼻梁,大花眼,两道剑眉特别耐看”的高加林又远了一点。
剑眉被削弱了。/《人生之路》
他的理由是要显得“更路人、更生活”,与之相应的,剧版高加林也缺了那种独一份的儒雅,不大像巧珍心里唯一有着“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形和大丈夫气质,会安电灯会写文章”的教书先生。
于改编影视作品而言,与原著人物的印象拉开距离,是挺冒险的做法。
除非抛开小说描写的剧组,能够自洽而不留痕迹地把主角该有的美感释放出来。
02
村里一朵花,可不是随便当的
路遥在《人生》中提到一句心得:“对于本来就美的人,衣着的质朴更能给人增加美感。”
一个像“白杨树般可爱”的乡村姑娘该有哪种气质,观众心里总是有个大概标准的。
纵向例子有1984年电影版的《人生》。
吴玉芳就着门框透出的光亮对镜头笑,利索地扎起两条麻花辫,脸颊饱满地透出点红晕,既不白皙,也不黝黑,一小绺散了的刘海垂在额头,淡眉大眼睛,苹果肌稍稍膨起来,非常真挚。
朴素,美丽。/1984年电影版《人生》
横向例子有《我的父亲母亲》,章子怡和李沁一样长着清瘦而疏离的面孔,却打扮得不违和。
她在三合屯的风中远远凝望着学堂,脸色是屯里人特有的黑里泛红,刘海被吹得纷乱,反而显得一双眼眸干净而专情,淡淡的脸庞有股稚气,嘴唇微张着,不涂脂不抹粉,给人留下很难忘的印象。
因为这个镜头,观众记住了穿花棉袄奔跑的章子怡。/《我的父亲母亲》
最典型的是《牧马人》中逃荒到牧场的农村姑娘丛珊,勤快地收拾屋子,养鸡养鸭,在大太阳底下砌土坯,整张脸晒得汗涔涔又红通通,忽然听见动静回过头来,草帽檐底下一张微微扬起眉的脸,特别清秀。
既调皮又有点害羞的笑。/《牧马人》
那是一种属于乡下姑娘的好看,眼眸里闪着欣喜,裤腿上、短袖上、脸颊上都溅了泥,红润的笑容里很有生命力。
还有《你好,李焕英》里的张小斐、《北风那个吹》里的闫妮、《当家的女人》里的王茜华,哪怕是《乡村爱情故事》里的谢大脚,都有种朴素而大方的漂亮。
多顺眼。/《当家的女人》
相比剧版李沁的哑光灰,她们明显更像个有力气忙活于田间地头的少女。
李沁那种涂得不大均匀的脸色,用网友的话总结就是“像拿偏灰色的遮瑕膏涂满脸,又拿偏白的散粉糊了一层,真怕她卧床哭的时候把粉底全蹭枕巾上”。
像抹了几斤咖色粉底。/《人生之路》
结果便是年代剧没有真实的年代感,只剩下浓重的脂粉感。
03
说到底,演得对才是重点
事实上,中国影史有过很多经典的改编年代戏,未必一比一照足了原著的描摹来还原,但起码令人眼前一亮,甚至能带动起整个故事的底色和格调。
2014年,张艺谋拍摄《归来》,巩俐演妻子冯婉瑜。
从小说中走出来的冯婉瑜。/《归来》
巩俐很质朴地围着素色围巾,灰黑泛白的头发松松地往后拢到一块,呢大衣厚实地裹住,脸颊线条不流畅地微微凹下来,情绪复杂地望着丈夫,一个寡言而记忆错乱的妻子形象顿时明了。
她没有被化上过多的皱纹,凑在台灯底下看信,额上的筋因为激动而犟了一点起来,没几句台词,却照样把冯婉瑜在漫长等候中所承受的苦楚演了出来,恰如其分。
细微的激动。/《归来》
很难说巩俐完全贴近冯婉瑜那种“眼睛长长的,介于双眼皮和单眼皮之间”的长相,但在整部电影的叙事中,她把观众对冯婉瑜的想象很好地带到了自己身上,这才算是改编的魅力。
前段时间许鞍华对《黄金时代》里汤唯的表演不甚满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从她身上映射出的萧红,"那种味道不太对",虽然从造型上看,汤唯已经基本还原了萧红的旧照片。
片中萧红的独白镜头。/《黄金时代》
“萧红的动作没有汤唯那么优雅,她是个不优雅的人,这是可以演出来的……(在电影里)你就是看不出她有那么冷、那么饿……她讲话不应该讲得那么溜,应该像李康生那样,慢慢地、结结巴巴地。”
这是许鞍华在去年某次访谈中不讳的反思,包括对自己导演时在现场的动作滞后,以及汤唯的演绎角色不到位。
萧红那种窘迫和尴尬,在汤唯的举止里显得有些小资。/《黄金时代》
从豆瓣仅7.4分的成绩来看,这个蛮受欢迎的民国女作家被翻拍得并不尽如人意,她在小说中给读者留下的痕迹,有时候在汤唯身上找不到。
这也是李沁版巧珍之所以争议连连的原因,什么“脸太干瘪”“面色黧黑”都只是一方面,那种把真挚演成亢奋、把纯情演成恋爱脑、把利索演成咋咋呼呼的方式,同样不太让观众产生共情。
有点狂热分子的感觉。/《人生之路》
比如下拖拉机时突然的高抬腿扫过镜头,抬头望着高加林时嘴角用力得快要飞起,又转身跑到教室外面澎湃地大喊:“同学们,黄河在哪儿?在这儿!”
“唰”的一下在镜头前高抬腿下车,甚至来不及截图。/《人生之路》
巧珍原先那种炽热的暗恋,在镜头里显得有些横冲直撞,时不时给人一种过度变形的尴尬。
从妆造到表演方式,李沁都使了太大劲,以至于网友连方言都听得有些别扭起来:“每次听到演员字正腔圆说俺俺俺,抑扬顿挫说方言,就很难受,学又学不会,演又演不像。”
在部分观众心里,这次的巧珍不太有共鸣,也没给出多少惊喜。
的确,对一个生活在八十年代却没有具体照片的小说人物,读者只能有个想象,可当她走上荧幕被扮演时,所有想象都具象了。
《人生之路》不是个例,《喜宝》《第一炉香》《新红楼梦》等改编影视剧都在人物气质上跌了跤,尽管剧组从各个角度去解释幕后的辛劳、用心、诚意,结果却还是弄得不对味。
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走向格格不入,像巧珍这样。
这种时候,观众的眼睛是不留情面的。
撰稿 花淇心
编辑 王中中
校对 向阳
排版 张颖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