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美图 > 曾风靡东西方世界如今推出全新译本 大唐狄公案竟是“舶来品”-当前滚动

曾风靡东西方世界如今推出全新译本 大唐狄公案竟是“舶来品”-当前滚动

时间:2023-05-19 09:49:07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波诡云谲又百折千回的各种案件,一身正气又睿智果决的神探狄仁杰……多年来,以狄仁杰探案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不过,可能很少有读者知道,这些作品的母本均是荷兰外交官、汉学家高罗佩的探案推理小说《大唐狄公案》,这套作品也被誉为“东方推理殿堂级小说”。多年来,随着作品被翻译为多国文字,狄仁杰也成为堪比福尔摩斯的东方神探。


(资料图)

近日,这套作品由翻译家冬初阳等重译后由现代出版社出版。记者采访了《大唐狄公案》的译者冬初阳,讲述高罗佩写作这套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中国风”的探案奇书得以风靡的原因等。

历时17年创作24篇系列小说

坊间,狄仁杰的名气很大,并且是作为神探,而不是作为高官被人熟知的。不过,塑造了狄仁杰神探形象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名字,知晓度就不是那么高了。

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利克,荷兰外交官、东方学家、汉学家。高罗佩1910年出生于荷兰聚特芬,其父是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殖民地驻军的一位军医官。1935年,高罗佩在荷兰莱顿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荷兰外交部,曾在多个国家工作,大部分时间在亚洲各国度过。因长年在东方工作和生活,他酷爱东方文化。1950年起,本着让东方侦探和推理小说作家了解本国古典中同样拥有丰富的侦探和推理小说素材这一初衷,高罗佩着手用英文写作《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

到1967年逝世为止,高罗佩共创作《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24篇。全套包含14部中长篇、2部中篇、8部短篇,按案件发生地理位置分为6册,分别为《蓬莱篇》《汉源篇》《浦阳篇上》《浦阳篇下》《栏坊篇》与《四方篇》。该系列小说以中国唐朝名臣狄仁杰为主人公,讲述其为官断案、为民除害的传奇经历。探案情节波诡云谲,谜底判决令人深思,细微之处考证详实,既描写了一身正气的狄仁杰形象,又勾勒出中国古代的风情画卷。目前,这部巨著已被译成多国语言,深受各国读者好评,数十年长盛不衰。

因这部取材于中国古典社会的作品由西方汉学家写成,这套作品具有浓郁的中西合璧风格。小说取材于中国古典司法类著作和公案小说,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章回体形式,而作者运用近现代西方侦探小说写作手法,中西融合,塑造了一位思维缜密、知行合一、具有法治精神和务实作风的中国古代大侦探形象。

本次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大唐狄公案》,并非这部作品首次被译成中文。据了解,该版本由自由翻译、撰稿人冬初阳等人合作完成。包括冬初阳、李江艳、张思捷、杨忠谷在内的几名译者均是70后、80后,都接触过新武侠小说,所以译作中的一些武打动作是按照金庸小说的动作描写来翻译的。这让该译本既有传统侠义评书话本的感觉,也有金庸的神髓。

一个具有烟火气的狄仁杰形象

实际上,高罗佩不是第一个写狄仁杰探案故事的作家。高罗佩写作《大唐狄公案》之前,清代已经有《狄公案》出版。谈到这两部作品中狄仁杰的形象的区别,冬初阳表示,旧本《狄公案》中的狄仁杰给普通读者的感觉基本还是“青天大老爷”的形象,虽然和其他公案故事中的主人公相比,较为鲜活一些,但总的来说不是很立体。而高罗佩在《大唐狄公案》中塑造的狄仁杰形象烟火气更足,这个狄公在面对不同人物和不同情况的时候,心理活动和神情动态丰富,而且从最初刚刚实地查案有些毛躁到老成干练、成为断案高手有个明显的成长过程。这样一个较为立体鲜活的人物,在读者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

这套《大唐狄公案》共有长短幅度不一的24个故事,但不止24桩奇案,长篇故事一般有三个互相关联的案件,中短篇故事有两个相关的案件。冬初阳表示,除了个别描写不太现实的故事之外,大部分故事都比较吸引读者。而作为译者和读者,他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件是《中秋劫》。这是高罗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的一个故事,在他身故后才正式付梓出版。

冬初阳说,《中秋劫》这个故事妙就妙在狄公的对手和其他嫌疑人都是才智过人、阅历丰富的文人,狄公一直到最后都没有真凭实据可以指证真凶。而真凶露出真面目不是因为犯罪事实已经完全暴露,而是因为他不愿接受一个自己所轻视的人施惠,是他的傲慢性格决定了这个自毁结局。“作者在饱受病痛折磨的时期,还能有这样的妙笔,精心创作出这么一个性格相当立体的反面人物,既有一定的警世意义,也会给读者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冬初阳说。

原作写成了“明清风”译本是否回“唐代”?

仔细阅读这套《大唐狄公案》的文本不难发现,虽然狄仁杰是唐代人物,但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状貌和叙事风格更偏向于明清时期。实际上高罗佩本人也特意在前言后记中提过,他描绘的社会状貌更偏向于明清。至于在翻译时,要不要忠于书中描写的明清风貌,冬初阳也与其他译者进行过讨论,认为应该将书中描绘的社会状貌译作“明清风”,但是在不改动原作描绘的主要故事情节的前提下,将某些描绘社会状貌的内容做尽可能贴近唐代的处理,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做法。

冬初阳举例说,比如《柳园图》故事中写到三大家族祖上的内容,原著的描写与

隋唐年间的

历史背景是完全脱

节的,他就改成了与北朝和

隋唐年间历史背景能够接榫的内容,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更有代入感,这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应该并不相悖。

而原著描绘较多的那些与唐代不符的场景,如果做改动就可能与作者的意图明显不符。冬初阳说,比如唐代城内实行的是里坊制,坊内是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而原著按照明清民俗,描绘的城内场景都是街坊制,空间相对开放。如果将原作的街坊都改成符合唐代背景的里坊,那么狄公和几位亲随,还有其他人员在里坊之间的活动方式就与在街坊间走动完全不同,需要改动和补充更多内容。

“一来我对唐代里坊的情况了解不够,二来这样较大幅度的改动就会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明显不符,所以原著对于街坊的描写就没有改,除了给不同县城的里坊取一些名称外,也没有做更多补充。”冬初阳说,类似的还有,唐代是没有高脚家具的,但作者描绘了许多在明清时代普及的高脚家具,他还是基本照原文翻译了,只有“bench”这个直译为“长凳”“长椅”的名词,译作在唐代较为常见的坐具“坐榻”。

对于英文原稿中的典故、俚语,几名译者也都尽量做了归化处理。一些典故、俚语用中文成语来表达,另一些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尽量处理得较为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至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些作者创作的核心元素,译者完全尊重了原著。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

原标题:曾风靡东西方世界如今推出全新译本 大唐狄公案竟是“舶来品”

值班主任:李欢

作者:徐敏

责任编辑:鞠月芹

标签:

分享到: